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7章 下輩子再也不做大洋國人了(大結局)(1/3)

作者:浙東匹夫字數:10696更新時間:2019-11-08 08:27:48

    數年光陰荏苒,由於顧玩在科技界的威望,他建議的那些項目,都成功得到了通過。

    至少是把國家本來準備做的事情,從背後推了一把,堅定了有關部門的決心、或者是調整了優先級次序。

    畢竟,經過數年的努力,顧玩早已在2010年之前,就實現了獲得中科院院士稱號的成就,成了中科院曆史上最年輕的院士(同時當然也是工程院院士,也就是兩院院士了。隻不過工程院逼格稍微低一點,以顧玩的水平都懶得提其中過程了)。

    至於他成為院士的理由,也是幾年前的一件小事導致的,因為他對黑洞的一些理論發現,以及他之前某些成果的後續進展,總而言之他就是不小心拿了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歲的時候拿到的吧,然後他就在29歲的時候當院士了。

    誰讓院士評選標準第一條就寫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獲得者,菲爾茲獎獲得者,直接晉為院士。這是一票過關製,達成這個成就就不需要其他條件了。

    這樣一個國內超級科學界大牛,對有關問題發表一些見解,怎麽可能沒有分量呢。

    漢核科技可回收火箭的正式商用,在2015年得以實現,僅僅數個月後,就趕上了國產空間站的測試性發射實驗,以及其他一些商業訂單。

    經過兩年的磨合,東方國大型空間站首個正式組件,在2017年發射升空,這個組件的重量,達到了45噸,太空艙外筒直徑達到6米,是按照漢核回收火箭當時設計的最大發射載荷直徑設計的。

    太空艙外筒長度達到了單節12米,這樣大的一個空心筒子,重量在45噸,也就不奇怪了。

    未來完全體的東方國空間站,會有至少三個大小不一的筒子,以及更多靈活接駁的功能倉組成。軌道總重會輕鬆超過200噸,但所用到的火箭,隻要能確保可回收狀態下每次發射40幾噸就夠了,以如今的技術完全沒有難度,還省錢。

    空間站的第一節軌道艙升空是在2017年,但後續各節和功能倉的建造、調試、發射也都需要時間,所以空間站的建設速度基本上是每過半年多出一大塊新組件。預計一共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完全在一千多公裏的軌道上空搭好。

    因此,給登月計劃和豪斯望遠鏡留出的研發調試製造時間,也還足夠。

    在空間站還在組裝的過程中,對登月計劃的一個前置計劃,倒是先輕鬆實施了,那就是登月車探索計劃。

    畢竟如今航天技術雖然比地球上同期發展要慢,但是自動化和無人駕駛技術、自動導航和觀測技術,那些都是有商業價值的,所以一點都不落後。

    而從發射難度角度而言,無人探測車登月,可比載人登月容易太多倍了。說成本能降低十倍都不為過。

    因為最重要的一點:載人登月要考慮讓人活著回來,那就要返回艙。這就等於不但要發射到月球上去,還要從月球上再啟動一枚火箭,把著陸倉的底座留在月球上、把人員倉再射回來。

    這一折騰,起碼又是相差好幾倍的有效載荷,太浪費了。

    而月球車自動探測登月,就不用考慮把機器送回來的問題了,登月車直接丟月球上不管就行。

    所以,在2017年,僅僅作為載人登月的一個分支小項目,自動月球車登月非常輕鬆就完成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