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零九章, 古怪的頌詞(2/3)

作者:牛仔西部字數:7550更新時間:2018-10-14 19:16:16

    所以我就摸不準到底是怎麽回事兒了。

    “這上麵寫的東西都是一些陳詞濫調,什麽勵精圖治,愛兵如子,寬宏大量,用兵如神等等,反正把一個人誇的跟王八蛋一樣,並且還是用漢人的手法。”我向蕭大瞎子和小賤他們解釋起來。

    小賤對曆史不太感興趣,懵懂的點點頭,也沒言語。蕭大瞎子擠著眉毛嘀咕:“這個這個,這個這個,怎麽這麽別扭呢。蒙古族跟清朝是冤家對頭啊,汗人去歌頌蒙古將領…….有些說不通吧。”

    嘿,這老小子的腦袋真靈,一點就透。

    冰妃看我們幾個猜悶兒,也不搭理我們,直接問萬裏雲,這頌詞到底有什麽緣由。

    萬裏雲深吸了一口氣,平視著石碑,淡淡道:“其實查幹巴日是蘑菇村的恩人,之所以有汗人歌頌他,還得從幾百年前的清朝說起。”

    而萬裏雲在講之前,先跟我們交代了準葛爾部落的由來和具體位置。

    明朝後期,蒙古族按照活動地域的不同,分為漠南蒙古(遊牧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漠北喀爾喀蒙古(遊牧於漠南蒙古的北方)、漠西厄魯特蒙古(一作額魯特、衛拉特,為瓦剌之後,遊牧於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

    準噶爾是西部衛拉特蒙古中的一個部落。衛拉特蒙古在元時稱斡亦剌、“外剌”、“外剌歹”,明稱瓦剌,清稱厄魯特、額魯特或衛拉特,國外學者又往往沿襲突厥語族習慣,稱為“卡爾梅克”、“克爾梅克”、“哥爾梅克”。衛拉特人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遊,以狩獵為生。十三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改營畜牧。在明末清初形成四部,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輝特部。

    1640年,衛拉特各部和喀爾喀蒙古諸部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在塔爾巴哈台召開聯合會議,準噶爾部落的稱呼正式出現聯盟會議上。1640年以後,在巴圖爾渾台吉的治理下,準噶爾部逐步發展起來。

    而發展起來的準葛爾部就位於外蒙的阿爾泰地區,挨著泰山不遠(不是山東的泰山)。那時候跟康熙發動戰爭之後,雙方交戰粘稠,戰況慘烈,其中就有一支騎兵插入了內蒙,來到了我們所在的這片區域內,而率兵的正是查幹巴日。

    為什麽要來這裏呢,是因為清朝視大興安嶺為龍脈,被重兵守護。連打獵的都不能進山,隻能是一些打官圍的,獵到了動物進貢朝廷。而查幹巴日的目的就是率兵搗毀清朝的龍脈。

    其實普天之下,龍脈很多,但真正能匡扶一朝之社稷的,那就少之又少了。大興安嶺算一個,昆侖山也算一個。當時都是重點保護的地區。所以準葛爾部的偷襲就是一場釜底抽薪的博弈。

    按理來說,都過去斷龍脈了,抓住之後起碼扒皮抽筋,肯定不會去歌頌的。可後麵的事情就有意思了。

    那時候大興安嶺地區被稱做關外,俗語說得好,關外有三寶,老參,靈芝,鹿胎角。那時候闖關東的人,都奔著深山老林裏的寶貝去的,其中挖參就比較熱門。

    常言道:“七兩為參,八兩為寶

    。”過去的秤小,十六兩為一斤,八兩就是半斤,如果挖到半斤的老山參就算得了寶了,下山賣給背了銀子收棒槌的關內老客,但凡遇到識貨的,也能發上一筆橫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