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章 穿小鞋(1/3)

作者:可大可小字數:5610更新時間:2022-09-26 20:37:21

    臨安是個不夜城,夜市還沒散,早市已經開始。

    在臨安,早市又叫曉市,這種市場遍布城市內外,為數眾多。

    每天才四更,諸山寺觀已鳴鍾,庵舍行者頭陀,打著鐵板兒或敲著木魚兒,沿街報曉。禦街的店鋪聞鍾而起,開始賣早市點心,如:

    煎白腸、羊鵝事件、糕、粥、血髒羹、羊血、粉羹之類。

    還有賣五味肉粥、七寶素粥、饊子、豆子粥。

    還有賣燒餅、蒸餅、糍糕、雪糕等點心的。

    謝玉軒走在禦街的人群中,看著兩邊熟悉又陌生的店鋪,望著琳琅滿目的南宋商品,謝玉軒無比感慨又思緒萬千,不由想起一首詩:

    今早神清覺步輕,杖蔡聊複到前庭。

    市聲亦有關情處,買得秋花插小瓶。

    知府辦公的地方,時稱為“府治”,臨安府治因皇帝南遷,幾次更換地方。

    臨安府治前身為杭州州治,放在鳳凰山腳下。高宗皇帝來臨安後,覺得這個地方不錯,就占著住了下來,蓋起了皇宮。臨安府治隻好把家當全搬出來,另找地方。

    建炎四年(1130)四月,新任知府季陵提議把府治的遷到城北祥符寺附近。

    很快大家發現,要去皇宮和皇宮邊上的中樞官署辦點事得穿過整個市區,挺費腳力的,著急的時候還耽誤事。於是兩年後的紹興二年(1132),知府宋輝上書皇帝,得到允許又挪了個窩,這次搬到了吳山腳下的府學的地盤上。

    府治裏的官員越來越多,加上府學就有一群大學生在學習,辦公場所擠得不行,幹脆在乾道三年(1167)向南轉移到清波門北側的淨因寺,又蓋了不少新房子。

    接下來的幾十年裏,知府們致力於辦公大樓建設,廳堂建築越來越豐富,府治門口有橋,裏麵建了中和堂、有美堂、香遠樓、竹山閣、牡丹亭、誦讀書院等幾十間建築,從開會辦公到文化娛樂一應俱全。

    臨安府治有八名押司官,謝玉軒年紀最輕,資曆最淺。

    府治除了朝廷委派的官員外,還有很大數量的吏。像臨安府除了押司官外,還有孔目官,勾押官、開拆官、糧料官等幾十名官吏。

    縣衙門裏,則有押司、錄事、手分、貼司等官吏。

    這些官吏,有些是招募,有的是差派,謝玉軒這個押司是世襲的,父死子繼。

    臨安府的府尹一年半載就會更換,沒有這麽一幫官吏協助,知府既沒精力,也沒能力處理好政務。

    “玉軒,怎麽才來?董先生急著找你呢。”

    剛到辦差的公房,一位穿著涼衫的年輕人走了過來,暗暗責備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