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此之謂"空靈"。(1/5)

作者:魯迅字數:19752更新時間:2019-09-21 04:50:50

    二為了"雅",本來不想說這些話的。後來一想,這於"雅"並無傷,不過是在證明我自己的"俗"。王夷甫(7)口不言錢,還是一個不幹不淨人物,雅人打算盤,當然也無損其為雅人。不過他應該有時收起算盤,或者最妙是暫時忘卻算盤,那麽,那時的一言一笑,就都是靈機天成的一言一笑,如果念念不忘世間的利害,那可就成為"杭育杭育派"(8)了。這關鍵,隻在一者能夠忽而放開,一者卻是永遠執著,因此也就大有了雅俗和高下之分。我想,這和時而"敦倫"(9)者不失為聖賢,連白天也在想女人的就要被稱為"登徒子"(10)的道理,大概是一樣的。

    所以我恐怕隻好自己承認"俗",因為隨手翻了一通《世說新語》,看過"S塾繚廄池"(11)的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竟從"養病"想到"養病費"上去了,於是一骨碌爬起來,寫信討版稅,催稿費。寫完之後,覺得和魏晉人有點隔膜,自己想,假使此刻有阮嗣宗或陶淵明在麵前出現,我們也一定談不來的。於是另換了幾本書,大抵是明末清初的野史,時代較近,看起來也許較有趣味。第一本拿在手裏的是《蜀碧》(12)。

    這是蜀賓(13)從成都帶來送我的,還有一部《蜀龜鑒》(14),都是講張獻忠(15)禍蜀的書,其實是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國人都該翻一下的著作,可惜刻的太壞,錯字頗不少。翻了一遍,在卷三裏看見了這樣的一條--"又,剝皮者,從頭至尻,一縷裂之,張於前,如鳥展翅,率逾日始絕。有即斃者,行刑之人坐死。"也還是為了自己生病的緣故罷,這時就想到了人體解剖。醫術和虐刑,是都要生理學和解剖學智識的。中國卻怪得很,固有的醫書上的人身五髒圖,真是草率錯誤到見不得人,但虐刑的方法,則往往好像古人早懂得了現代的科學。例如罷,誰都知道從周到漢,有一種施於男子的"宮刑",也叫"腐刑",次於"大辟"一等。對於女性就叫"幽閉",向來不大有人提起那方法,但總之,是絕非將她關起來,或者將它縫起來。近時好像被我查出一點大概來了,那辦法的凶惡,妥當,而又合乎解剖學,真使我不得不吃驚。但婦科的醫書呢?幾乎都不明白女性下半身的解剖學的構造,他們隻將肚子看作一個大口袋,裏麵裝著莫名其妙的東西。

    單說剝皮法,中國就有種種。上麵所抄的是張獻忠式;還有孫可望(16)式,見於屈大均的《安龍逸史》(17),也是這回在病中翻到的。其時是永曆六年,即清順治九年,永曆帝已經躲在安隆(那時改為安龍),秦王孫可望殺了陳邦傳父子,禦史李如月就彈劾他"擅殺勳將,無人臣禮",皇帝反打了如月四十板。可是事情還不能完,又給孫黨張應科知道了,就去報告了孫可望。

    "可望得應科報,即令應科殺如月,剝皮示眾。俄縛如月至朝門,有負石灰一筐,稻草一捆,置於其前。如月問,"如何用此?"其人曰,"是揎你的草!"如月叱曰,"瞎奴!此株株是文章,節節是衷腸也!"既而應科立右角門階,捧可望令旨,喝如月跪。如月叱曰,"我是朝廷命官,豈跪賊令!?"乃步至中門,向闕再拜。……應科促令仆地,剖脊,及臀,如月大呼曰:"死得快活,渾身清涼!"又呼可望名,大罵不絕。及斷至手足,轉前胸,猶微聲恨罵;至頸絕而死。隨以灰漬之,紉以線,後乃入草,移北城門通衢閣上,懸之。……"張獻忠的自然是"流賊"式;孫可望雖然也是流賊出身,但這時已是保明拒清的柱石,封為秦王,後來降了滿洲,還是封為義王,所以他所用的其實是官式。明初,永樂皇帝剝那忠於建文帝的景清(18)的皮,也就是用這方法的。大明一朝,以剝皮始,以剝皮終,可謂始終不變;至今在紹興戲文裏和鄉下人的嘴上,還偶然可以聽到"剝皮揎草"的話,那皇澤之長也就可想而知了。

    真也無怪有些慈悲心腸人不願意看野史,聽故事;有些事情,真也不像人世,要令人毛骨悚然,心裏受傷,永不痊愈的。殘酷的事實盡有,最好莫如不聞,這才可以保全性靈,也是"是以君子遠庖廚也"(19)的意思。比滅亡略早的晚明名家的瀟灑小品在現在的盛行,實在也不能說是無緣無故。不過這一種心地晶瑩的雅致,又必須有一種好境遇,李如月仆地"剖脊",臉孔向下,原是一個看書的好姿勢(20),但如果這時給他看袁中郎的《廣莊》(21),我想他是一定不要看的。這時他的性靈有些兒不對,不懂得真文藝了。

    然而,中國的士大夫是到底有點雅氣的,例如李如月說的"株株是文章,節節是衷腸",就很富於詩趣。臨死做詩的,古今來也不知道有多少。直到近代,譚嗣同(22)在臨刑之前就做一絕"閉門投轄思張儉",秋瑾(23)女士也有一句"秋雨秋風愁煞人",然而還雅得不夠格,所以各種詩選裏都不載,也不能賣錢。

    三清朝有滅族,有淩遲,卻沒有剝皮之刑,這是漢人應該慚愧的,但後來膾炙人口的虐政是文字獄。雖說文字獄,其實還含著許多複雜的原因,在這裏不能細說;我們現在還直接受到流毒的,是他刪改了許多古人的著作的字句,禁了許多明清人的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