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引子 世界因“我”而改變(1/5)

作者:展恩華字數:23020更新時間:2019-09-21 05:51:35

    改革開放讓中國實現了對貧窮落後的成功突圍。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又遭遇了讓國人驚悚不已的“十麵霾伏”。

    天是灰的,水是濁的,菜是有毒的……還有溫室效應、厄爾尼諾、大氣霧霾……中國人幾乎到了喝不敢喝、吃不敢吃、門也不敢出的地步。

    情何以堪?

    這,不是我們所要的。我們要的是碧水藍天、是雲淡風輕;是健康的生活、生活的健康;是尊嚴的活著,是活著的尊嚴。

    中國人需要再度突圍!

    1、我們不是來適應這個世界的,而是來改變這個世界的。

    李振函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篇日記,寫得很簡單:世界因我而改變!

    沒想到,就是這簡單的一句話成了李振函一生的座右銘和畢生的追求。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如春風化雨,讓中國這片被鬥爭之火幾近烤焦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短短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81年,時任《歌曲》月刊編輯的陳曉光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情,寫下了歌詞《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家施光南將此化成動人的旋律,又經過青年女歌手充滿青春活力的深情演繹,使這首傳達著中國人心聲的歌迅速響遍中華大地。

    這首歌,讓風華正茂的李振函心潮澎湃不已。1984年,從河北地質學院畢業後,李振函沒有鑽進大城市,也沒有鑽進小城市,而是唱著《在希望的田野上》,來到了駐紮在沂蒙山區的地質部第八地質大隊。

    地質大隊的一位老領導看到這位朝氣蓬勃的小夥子由衷地高興,他說:“小李,我給你先上一堂‘三光榮’的課,算是給你接風。”

    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這位老領導說,一代代的地質人就是靠這“三光榮”創造了中國地質的輝煌業績。這“三光榮”是咱地質的靈魂、地質的榮耀,要世世代代傳下去。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地質,中國的強大離不開地質,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希望就在咱們地質人手上,我們就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人,我們就是托起中國希望的人!

    老領導的話像是強力的鼓棰敲擊著李振函的心。

    “我們就是托起中國希望的人,中國因我而強大。”李振函下意識地聳了聳自己的肩:責任很重啊!

    李振函在一本嶄新的日記本扉頁上,寫下了五個字:世界因我而改變!

    2、一個把信念裝在心裏的人,就可以用雙腳丈量整個世界。

    一生與地質結了緣,就注定成為了一個“野人”。

    舒適的樓房不屬於你,美麗的公園不屬於你,花前月下不屬於你,燈紅酒綠更不屬於你。屬於你的是廣袤的田野,是無垠的大漠,是崇山峻嶺,是激流大川,是遠離親人的孤獨和落寞。

    “天當房,地當床,茫茫大地就是辦公室。當不了‘野人’就成不了優秀的地質人。”李振涵如是說。

    他堅信,一個把信念裝在心裏的人,就可以用雙腳丈量整個世界。

    李振函把“三光榮”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鐫刻在了自己的心靈上。無論身置多麽惡劣的自然環境,無論麵對多麽超乎尋常的艱難困苦,無論麵對多麽難以承受的人生打擊,他從來就沒有動搖過。

    上世紀九十年代,地質行業轉入低穀。有人下海了,有人轉行了,有人單幹了,也有人認命了。可是,李振函的心中依然燃燒著火一般的激情,在地質事業上做著不懈努力。正是憑著“三光榮”的精神和“世界因我而改變”的信念,李振函跋山涉水,一路走來,身後留下一串閃光的腳印。

    他的足跡踏遍了沂蒙的溝溝坎坎,他的心血灑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他的汗水也浸潤了異國他鄉的陌生土地。

    由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到碩士、到博士、到博士後,由一名地質技術員成長為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院領導,李振函很快成為了地質八隊的台柱子。

    30年來,李振函確立的水文地質測點上億個,確立的井位300多眼,解決了幾十萬人的飲水問題。他所承擔完成的找礦項目潛在價值達100億元。

    2006年,李振函被任命為八院的總工程師。

    上任後,李振函承接的第一個大項目就是“五蓮縣七寶山金礦危機礦山及資源接替潛力研究”。

    七寶山金礦是國有老礦山,經過長期的開采,資源幾近枯竭,2000多名礦山職工麵臨著失業。尋找到新的礦藏,其意義非同凡響。

    然而,七寶山找礦,在許多人眼裏那就是跟著汽車拾糞——白忙。因為,在這之前,曾經有七支勘探隊進入礦山,試圖在該地尋找礦藏,最後都是無功而返。

    李振函卻堅信七寶山裏藏著一個讓人驚訝的“金娃娃”。

    這種推斷完全建立在李振函豐富的學識和長期的實踐經驗之上。

    李振函曾踏遍七寶山的每一寸土地,搜集了大量有關該地區的地質地貌、岩性結構的第一手數據,又深入分析過前人的研究資料和有關數據。在此基礎上,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斷:七寶山裏不僅有寶,而且是一個大“寶藏”!

    2007年初,李振函帶領一支精幹的勘探隊伍開進七寶山。2008年6月,即完成了《山東省五蓮縣七寶山地區銅及多金屬礦詳查報告》,共提交鉛金屬量23.2萬噸,銀532噸,還有部分金和銅礦產。其中鉛鋅和銀的量均達到中型以上礦產規模,潛在經濟價值60億元,可持續采礦30年。

    這一報告於當年8月通過山東省礦審,被認為是山東省金屬找礦工作的一個重大突破。

    隨之,李振函領導下的勘查隊捷報頻傳:在沂水,完成了大型鐵鈦礦礦產地勘探,提交鐵鈦礦4.73億噸;在青海,在自主探礦權德令哈銅礦和金金屬探礦區權內發現了較好的銅礦體;他主持的27項重點成礦帶及重點找礦靶區的省部級項目全部完成了。共有7項成果分獲部級地質找礦成果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個人還獲得了“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3、我要想走,就不來了。既然來了,就沒打算走!

    2011年10月24日,山東省地礦局黨委正式任命李振函為山東省地礦地熱開發投資公司(2014年1月更名為山東地礦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