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活水源頭——“三線了聯動”之三院篇(1/5)

作者:展恩華字數:19170更新時間:2019-09-21 05:51:37

    一

    煙台,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

    海上仙山的絕勝美景,彪炳千秋的曆史遺存,悠久深厚的曆史文化,瑰麗奇幻的神話傳說,共同構成了她的迷人的神韻。

    人間三月,花開似錦。我們走進了詩情畫意的煙台。藍天碧水,仙島沙灘,海上日出,漁歌唱晚,飛鷗行舟,漁家風情,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然而,最讓我們久久不能忘懷的,不是她的仙姿神態、詩懷畫意,而是一群在地質找礦上攻城拔寨、功勳卓著的英雄漢子。

    中國金都招遠,有一座山,叫羅山。

    羅山多金。距今數千年的商周時期,人們就被河流裏金燦燦的光芒所吸引,經過千萬遍的淘洗後就會得到米粒大小的砂金。到了春秋時期,工匠們就掌握了從岩石中提取黃金的技術,他們把那些嵌著金粒的岩石破碎、研磨,粉狀的黃金被治煉鑄造成更大的金塊,然後做成精美奢華的器物或飾物。

    膠東半島黃金開采和冶煉持續了數千年,周邊村子裏許多就是祖祖輩輩采金的工匠。

    2010年,是陰曆的虎年。這一年是三院院長劉長春的本命年。三月的一天,劉長春又一次來到了羅山。

    羅山山脈層巒疊嶂,勢如奔馬。山勢巍峨,溪水奔流,古木參天,飛瀑吐玉,鳥飛獸走,怪石林立,置身其中,如入畫境。

    坐在車裏的劉長春,看著這美麗的景色,抑不住內心的激動:“在羅山玲瓏金礦171礦脈探得158噸超大型金礦,這是咱三院在三線聯動、省內攻深找盲中取得的最大勝利。它不僅圓了咱三院的黃金夢,而且進一步叫響了三院的品牌,其意義非同小可啊”!

    是啊,英雄的三院,曾經曆了曲折的發展曆程。當年的功勳地質隊,曾一度沉寂。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今天,在羅山,在幾近不可能的情形下,三院竟找到了一個上百噸的大金礦,對三院、對山東、乃至對整個地質界其意義是非凡的。此時此刻,劉長春真的是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春風得意車輪疾。不知不覺中,汽車已駛進171礦區鑽探工地。劉長春對司機說:“把酒拿下來,我要和弟兄們痛飲慶功酒,祝賀咱們三院又得了一塊無價的金字招牌!”

    二

    劉長春說,把你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你就有了克敵製勝的法寶,在攻城拔寨中,你就會無往而不勝。

    三院有一個全國的品牌優勢,那就是小口徑鑽探。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三院在全省勘係統就率先實現了小口徑化,生產管理、技術創新、施工質量、工作效率都走在了全國的前例,也創造過全隊七台鑽機全部地礦部授予“文明機台”的輝煌。

    不進步就是退步,進步小了也會落後。九十年代之後,全國地質工作陷入低穀,當年的功勳地質隊,在英雄無用武中“泯然眾人矣”。

    劉長春是一個地質專家,更是一個戰略家。他說:《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出台,迎來了地質工作的春天,這是難得的曆史機遇!然而,機遇從來都是和挑戰並存。要想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突破自我,再造優勢。咱們三院的任務是找礦,找大礦、找好礦、找富礦。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發揮我們的長處,把小口徑鑽探做精做強做響,必須在超深、超斜、超難上下功夫。沒有“三超”的本領,攻深找盲、重鑄輝煌就是一句空話,一句瞎話,一句大話。

    要實現“三超”目標,必須有設備,更要有本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這方麵,一向花錢很“摳”的劉長春不惜血本,花重金購買了26台國內乃至世界最為先進的鑽機。由此,極大地壯大了三院的硬實力。

    人才是決定事業成敗的最為關鍵的因素。在培養人才方麵,劉長春同樣舍得投入。一方麵大力引進人才,另一方麵大力培養人才,雙管齊下,三院的軟實力也得到了空提升。湧現了李令軍、仲崇雷、王修暉、劉峰、張輝、楊懷俊、李博、付祥友、趙廣鑫、馬永偉、劉作達、虞佳、馬雲超等一大幫鑽探英雄。

    在三線聯動、攻深找盲的攻堅戰中,三院不斷地創造著新的戰績。1405.60米、2046.06米、2188.28米、2440.91米……孔深刷新了一項又一項全國紀錄;傾角75度、67度、45度……小口徑在斜孔鑽控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煤田勘探、油氣勘深、地熱井施工、海上施工、高原施工,無論條件多麽艱苦,地質多麽陌生,都難以遏止三院人創造奇跡的豪情,都不會阻止三院人前進的腳步,都不能延緩三院的鑽機的進度。三院人用他們無與倫比的實績,進一步確立了他們在國內小口徑岩心鑽探市場的領先地位。

    最讓人稱道的是,2006年寺莊金礦普查中,他們大顯身手,分別參與勘探了50噸特大型金礦、30億噸和50億噸大型鐵礦。期間,三院的小口徑施工三度創造國內孔深記錄。

    三院的名聲越來越大,三院的施工領域也在不斷拓展。2007年,他們把“觸角”伸向了大海,讓三院小口徑鑽探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海陸兩棲”作戰隊。說起那段經曆,三院鑽探公司經理張英傳滿臉自豪。他說,那是龍口市梁家夼西海域煤礦普查項目。項目到手,大夥是歡聲雷動。可一說到具體操作,大家頓時一籌莫展。為什麽?海上作業他們還是大閨女上轎頭一回。最難的要數鑽井平台了,他們從來沒有這方麵的經驗。可張英傳從來就是一個不服輸的人,他對大夥說,別人是人,咱也是人,別人能幹的事,我們照樣能幹。他的話把大家的鬥誌鼓了起來,從此開始了不分晝夜的設計演練。經過幾十個不眠之夜的苦苦鑽研,由三院自行設計、製作、安裝的大型海上鑽探平台通過了專家驗收。專家評測,該平台可抗十級風浪。除堅固耐用之外,這個有八層樓高的龐然大物,還具有好組裝、好拆解、易搬運的特點。張英傳自豪地說:“某大油田設計安裝這樣一個平台要花一個億,而我們的花費僅僅是他們的十分之一。這充分顯示了我們的科技實力和創新水平。龍口海上煤田鑽探,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大事,它不僅見證了三院實力,而且開創了三院海上作業的新紀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