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常使英雄淚滿襟——宋神宗壯誌的破滅(1/5)

作者:桑希臣字數:14384更新時間:2019-09-21 05:55:00

    宋神宗受命即位,可謂順利。但此時大宋王朝國力日衰,內外交困,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神宗胸懷大誌,想通過變法使國富民強,其在位的18年都在進行著改革。然其意誌不堅,缺乏雄心大略,變法幾經反複,終未能貫徹始終。至其死也沒有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受命即位立誌圖新

    慶曆八年(1048)四月戊寅,神宗趙頊生於濮王宮。祖父仁宗給他取名仲铖。嘉祐八年(1063),趙頊侍英宗入宋神宗居慶寧宮。英宗繼位後,趙頊被授予安州觀察使,封安國公。同年九月,加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淮陽郡王,改名頊。治平元年(1064),進封潁王。

    少年時的趙頊非常好學,喜愛讀書,關心天下大事,以致天晚忘記飲食,父親英宗曾因此遣內侍勸阻。隨著年齡的增長,神宗越來越多地看到國家衰弱不振,對遼國和西夏一再妥協退讓,他的心中開始有了扭轉這種局麵的願望。

    治平三年(1066)十二月,英宗病重,一連幾十天不能視朝。輔臣入問起居。韓琦奏道:“陛下久不視朝,中外猶疑,宜早立皇太子以安眾心。”英宗默默點頭。韓琦便請求英宗親筆書寫手詔。英宗寫道:“立大王為皇太子。”韓琦說:“立嫡以長,聖意既屬潁王,煩請聖上親自寫明!”英宗又在後批上三字:“潁王頊。”韓琦即召內侍高居簡授以禦劄,命翰林學士起草詔命,正式策立神宗為皇太子。

    一個月後,英宗病危,左右大臣急忙派人召太子進宮。太子尚未到,英宗的手忽然動了一下。大臣曾公亮愕然,連忙告知韓琦,恐怕英宗還活著,要派人阻止去召太子。韓琦十分鎮靜,他果斷拒絕了這一建議,說:“如果先帝複生,那就是太上皇。”

    身為太子的趙頊被召之時,前景並未明朗,他便對家人囑咐道:“謹守我的門戶,如果皇上已有適當的繼位人,我還要回來的。”可他這一去就再沒回來,留在宮中做了18年的皇帝。

    神宗即位之時,社會矛盾已經比較尖銳。從宋朝開國至神宗之時,已有107年,宋初以來就出現的冗官、冗兵、冗費現象愈演愈烈,積貧積弱的政治局麵已經形成。宋初製定的一係列製度,即所謂的“祖宗之法”已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現實,必須自上而下進行較大的調整。隻有在政治、財政、軍事等方麵進行一些改革,才能有效地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宋·同姓諸侯王子印這一點,其實仁宗、英宗都已經看到了。但改革必然會引起一係列連鎖反應,將引起既得利益者、官僚權貴的反感和對抗。仁宗時的慶曆新政就是由於強大的阻力很快流產了,主持改革的範仲淹也被迫出京。從那以後,宋代的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神宗即位,正是風華少年,血氣方剛,有一股銳意求治的膽略。即位之初,他就下求言詔,廣泛聽取建議,以期真正有所作為,幹一番事業。同時,他渴望一個有才識有氣魄能夠全力襄助他改革的大臣作為臂膀。在這種情況下,多年懷才不遇的王安石脫穎而出了。王安石,字介甫,江西臨川人,出身於地方官吏之家。父親王益為人正直,嫉惡如仇,對他的性格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年輕時的王安石才氣過人,能文善武,多才多藝。17歲時,他隨父親到了江寧,年方弱冠的王安石以天下為己任,想要做一番大事業。他感悟到光陰易逝,功業難成,於是謝絕了一切慶吊往來的社會應酬,發奮博覽群書,鑽研治理國家的學問。22歲王安石考中進士,5年後任鄞縣知縣。在任期間,他興修水利,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在春天青黃不接之際,他將縣屬糧倉中的糧食借給農民,給以較低的利息,秋後返還。這種做法既可以讓借貸者免去高利貸者的重利剝削,農業再生產得以實現,又可使國庫糧倉的糧食得以新陳相易。王安石因此在當時小有名氣。後王安石調任舒州通判,看到大地主、大商人對農民的殘酷盤剝,社會貧富懸殊,他逐步形成了抑製土地兼並的變革思想。王安石在地方為官多年,親眼看到當時社會問題的嚴重性。到京城開封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第二年春天,他就給當時的皇帝仁宗寫了洋洋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上疏中,王安石指出天下財力困窮,在於吏治敗壞,法度敗壞。當文臣的不懂武事,而把邊防重任交給“奸悍無賴”之人,且恩蔭製度下的官吏不學習知識技能,隻憑家族關係做官,對於治理之道一竅不通。當時,他主張改革官吏選拔製度,任用真正有才能之士治理國家。但是人微言輕,王安石的上書沒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視,也沒有被執政大臣所注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