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司馬光與《資治通鑒》(1/5)

作者:桑希臣字數:18234更新時間:2019-09-21 05:55:01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北宋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進士出身。曆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天章閣待製兼侍講、知諫院、禦史中丞、翰林院學士兼侍讀等職。熙寧三年(1070),他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堅辭樞密副使,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禦史台,退居洛陽,專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太後臨政,召司馬光入主國事,任命為相(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身後追贈太師,封溫國公,諡文正。

    @@少小聰睿為官清正

    司馬光司馬光六歲時就開始識字讀書。“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這也可能是他酷愛曆史的最早萌芽。司馬光讀書非常勤奮,不知饑渴寒暑,廢寢忘食,他睡覺時以圓木為枕,稱為“警枕”,隻要木枕一滾動,他就能從熟睡中醒來,立刻起床伏案讀書。由於這種刻苦好學的精神,使司馬光從少年起就獲得了很多知識。

    司馬光15歲時,已經讀了很多書,他寫的文章醇厚深重,人稱有西漢之風。就在這一年,按照宋朝的恩蔭製度(即五六品以上的大臣子弟和後人都可以補官。每三年舉行一次南郊祭天大典,恩補一批),司馬光恩補入仕,被授予將作監主簿,但他仍舊刻苦讀書。仁宗寶元元年(1038)。司馬光在20歲時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甲科。

    進士及第以後,司馬光任奉禮郎、華州判官。第二年父親司馬池從同州調往杭州任職,司馬光為便於侍親,請求調任蘇州判官。

    朝廷答應了他的請求。由於他母親在這一年因病去世,司馬光辭官回家守喪。母喪尚未服滿,父親又於慶曆元年(1041)病逝,這使司馬光悲痛不已,在守喪的歲月裏,他以讀書作文來排遣自己的哀思。

    慶曆四年(1044)司馬光守喪期滿,在河南重新任職。司馬光在27歲時被調到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擔任過評事、直講、大理寺丞等職。他父親的生前好友龐籍升任宰相以後,再次推薦司馬光擔任了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等職,參與有關刑事、禮儀及編校書籍等工作。館閣校勘的職務給司馬光提供了借閱朝廷密閣所藏的大量圖書的機會,對他以後的史學研究有了很大的幫助。

    司馬光辦事認真,在任期間對朝廷不合禮法的事總是毫不客氣地仗義直諫。英宗的一個妃子董氏逝世,因為英宗十分寵愛她,因此賜給她葬禮上使用天子出行時的儀仗。司馬光認為這不合理法,於是上書道:“董氏秩本微,病革方拜充媛。古者婦人無諡,近製惟皇後有之。鹵簿本以賞軍功,未嚐施於婦人。唐平陽公主有舉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乃得給。至韋庶人始令妃主葬日皆給鼓吹,非令典,不足法。”英宗沒辦法,隻好按禮法處理。

    皇祐五年(1053),龐籍因嫌罷相,第二年降為戶部侍郎,出知鄆州。龐籍希望司馬光作為他的助手,因而舉薦司馬光任鄆州典學,司馬光感於恩相的提攜,也就隨龐籍到鄆州就任。一年後,龐籍改任河東路經略安撫使、知並州事,又薦司馬光為並州通判,司馬光又去並州任職。並州地方貧瘠,與西夏接近,西夏人經常逼進到交界的麟州(今陝西神木)城下耕田,對宋朝邊境安全有一定威脅。龐籍接受司馬光建議,決定在西夏人聚集此地之前修成二堡,因此未等朝廷下旨意就動工了。可是,在一次衝突中,麟州官兵被夏軍打敗,所做之事也就一無所成。仁宗派人追查龐籍。龐籍為保護司馬光,自己被貶為知青州事。司馬光為此非常不安,連上三狀,引咎罪己,申述修堡無過,龐籍無罪,但仁宗未加理會。6年後龐籍去世,司馬光深感龐籍之恩澤,視其妻如親母,對其子如親弟。當時人都稱讚龐籍和司馬光的高尚品格。

    嘉祐二年(1057),司馬光第二次進京做官,任直秘閣,遷任開封府推官,後又加修起居注。嘉祐六年(1061)司馬光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司馬光在擔任諫官的5年當中,竭盡忠誠,恪守一個諫官的職責。對朝政之失誤,曾提交大量奏章,提出了很多批評建議,僅收錄在《傳家集》中的就有170餘份,而且在一些事上是一奏再奏。這是司馬光從政以來的黃金時代。但是,由於當朝皇帝對於司馬光的意見很少采納,使得司馬光很是苦惱。英宗治平二年(1065),司馬光就任龍圖閣直學士,仍留任諫職。這時司馬光感到自己隻知竭忠報國,頗樹了一些敵人,恐怕禍及子孫,於是他連上三狀,力辭諫職,希望解除諫職,到地方去做官,朝廷隻答應免去諫職。

    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去世,神宗趙頊即位,參知政事歐陽修向神宗推薦司馬光,稱讚他的品德淳正,學識深遠。神宗便於同年閏三月拜任司馬光為翰林學士,四月,又升任司馬光為禦史中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