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章 第3集《八識規矩頌》(2/5)

作者:妙音0字數:21170更新時間:2024-04-28 09:20:16

    再看第二個,比量。什麽叫作比呢?比類、比擬。就是說,我們加以比,就是比較,類就是類推,把它比較類推一下。或者是比擬,這個擬就是測度,稍微推測、度量,測度一下。這個量跟前麵的量一樣是量度,不過這個時候的量度跟前麵的量度不一樣了。我們看這個解釋,這個時候的量度是:

    謂於不現前境界,借相推度而知有故,名為比量。

    前麵的現量是屬於現前的境界,這個比量是不現前,可能是屬於過去的境界或者是未來的境界,總之這個境界不現在前。不現在前你怎麽知道呢?借相推度而知有故,就是我們假借已知的相狀來推度它的存在。

    假借已知的相狀來推度這個未知的情況,舉一個例子:比方說我們講見煙知火。哦,在這個山的另外一邊,我們看到煙升起了,我們的眼睛沒有看到火,沒有看到火但是我們從理論上來推,有煙一定是已經起火了,一定有火才能夠升起煙的。所以我們知道在山的另外一頭,雖然被山遮住,但是我們判斷山的另外一邊一定是有火了,見煙知火,這個就是比量。

    我們凡夫跟那個無為法是不能現量,但是我們也能夠借相推度而知其有故,也能夠思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觀察我們這個生命體,色受想行識,都是假借過去的業力所創造的。這個業力的本身是有為法,所以這個所表現的果報也是刹那刹那生滅的有為法,所以它的本性是畢竟空的。從這個偈頌我們也能夠了解到這個空的道理,但是我們對這個空的道理不是現量。這種認識是比量,借相推度,假借佛陀的聖教量我們能夠知道空的理論。這個就是無為法的一種比量。我們對無為法能夠假借佛陀的這些清淨的法語,能夠得到一些比量。

    比如有為法也可以有一些比量,比如說我們讀《阿彌陀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我們的眼睛哪能夠看到十萬億佛土呢?這超過我們的現量,但是我們假借《阿彌陀經》的這個佛陀的開示,哦,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世界存在,那個世界是一個極樂世界,那個國土裏麵有阿彌陀佛在說法,而且是今現在說法,是存在於現在的一個情況,不是阿彌陀佛已經滅度,或者這個阿彌陀佛還沒成佛,不是,現在。那麽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存在也可以說是比量,借相推度。

    這個現量跟比量,它們兩個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就是:它們兩個都是屬於正確的認識,對宇宙萬法都是正確的認識。不同點就是:一個是親得法體,一個是借相推度。一個是親自得到諸法的自體,一個是我們假借一切已知的相狀來推度未知的情況。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對於這個檸檬汁,我們這一念心對檸檬汁的認識有兩種情況:假設我們沒有喝過檸檬汁,但是我們從這個文字的記載,哦,檸檬汁的顏色是白,稍微類似透明的,它的味道是酸酸甜甜的。我們從這種文字的記載我們對它也能夠產生一種認識,但是這樣的認識叫比量。雖然比量,但是還是正確。

    但是當我的舌頭跟檸檬汁一接觸的時候,那一刹那,真正你喝到檸檬汁了,你的舌頭根檸檬汁接觸的時候,這個時候還沒有生起名言,這個時候你對於它的酸酸甜甜的味道那個認識,是一個現量的境界。現量,你真實親得法體,跟你前麵的語言文字的認識就不一樣了。但是前麵的語言文字還是沒錯,不過那個境界有淺深的差別了,那個認識有淺有深的認識。這個就是現量跟比量的差別在這個地方。

    第三個是非量。這個非量就是一個錯誤的認識了,我們凡夫多數都是在這個非量的境界。什麽叫非呢?似現似比。這個似現就是說,它好像是現量,但是又不是,似是而非,叫作似。似現量就是說他對於現前的境界,那是由於我們的虛妄分別產生不正確的認識。它的境界是現前,但是我們的虛妄分別產生不正確的認識。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在黑暗當中看到一個繩子,這個繩子是現前。但是因為光線不好,我們會以為它是蛇。那麽我們對這個繩子的認識是錯誤的。它是繩子,你把它看作是蛇,你對它的認識是蛇的認識,這個是叫似現,這叫非量。

    以唯識學的思想說,我們這個第七意識它就是完全是非量。我們這個生命體,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但是第七意識去觀察這個識,這個第八識的時候,它發覺第八識的明了性,那個微細的明了性是恒常住、不變異的,是一個我,這個就是非量。雖然第八識是如此明顯地顯現,但是它的真實況,是一種刹那生滅的一種明了性,而第七意識對它的認識,卻以為它是恒常住不變異的,這個就是非量,就是似現,對於現前的境界,但是由於我們的虛妄分別心,產生一種不正確的認識,叫似現。

    這個似比跟前麵不一樣,前麵的似現是麵對於現前的境界,這個似比是對於不現前的境界。不現前的境界我們加以推度,但是這個推度是錯誤的推度,那麽產生錯誤的認識。

    比如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打妄想,我們想到這個五欲是種種的美妙,是常,是樂,是我,是清淨的,起這四種顛倒。這個五欲的境界沒有現前,但是我們鑒於推度的關係,借相推度,也是借相推度,但是是產生錯誤認識了,因為這個五欲的本質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而我們認為它是常樂我淨的,這個就是似比。對於不現前的境界一種推度,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這種似現、似比都是攝屬在非量的情況。我們看這個解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