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序一(2/2)

作者:楊立川字數:3560更新時間:2019-09-21 07:58:07

    《傳播習俗學論綱》對傳播習俗的研究做了基礎性的工作。不僅如此,該項研究還具有清楚的實踐性價值和清晰的應用性思路。例如,自覺利用傳統節日的傳播習俗服務於當代的傳播實踐,利用習俗性的傳播形式,改進新聞事業的傳播方式,中國廣告傳播如何利用中國傳播習俗,以及自覺地使廣告文案寫作服從於傳播習俗等闡述,都十分具有應用研究的特點。應該說,這也是一代年輕學者在科學研究實踐中鍛造的學術實踐新品格、新思維、新視野。

    傳播學研究本土化呼籲已久矣!成果出現也十分令人高興。我其所以讚同本土化呼籲,並且以欣喜的心態迎接這些成果的出現,是因為我覺得人文社科的研究與自然科學的研究相比,有它獨特的價值和使命、方法和規律。科學是具有普遍規律和共性的,但共性常常寓於個性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都不能離開民族特性和地域、國別的特點。應該說,人文社會現象常常與民族、國度、地域文化因素等有著非常具體、深入的聯係。所以,文學藝術上有個說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國際的”。這個命題的價值,也可以擴展到人文社科研究領域,應該給我們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領域的研究一種啟發:人文社會科學的本土化研究,往往能給我們帶來國際性的話語權!

    寫到這裏,我又想起一首非常有意味的唐詩:“報花消息是春風,未見先教何處紅。想得芳園十餘日,萬家身在畫屏中。”我總覺得,我們正處於大眾文化、學術文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繁榮發展新時代到來的當口。作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艱苦奮進的不竭動力的中華文化傳統、文化習俗的研究,將越來越引起文化界、學術界的重視。尤其是它與一個新學科——傳播學研究視角的巧妙結合,深刻聯係,切近得當的剖析,是正當其時的。因此,我們可預測,關於傳播習俗本土化的研究,一定會不斷深入,成為傲立於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文化園地的一枝芳菲。

    (作者為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原院長、教授)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