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章 年節的傳播學意義(1/4)

作者:楊立川字數:9396更新時間:2019-09-21 07:58:13

    除夕又名“大年夜”或“除歲”,是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夕在年節中有很特殊的地位。“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此夜為辭舊迎新之時。除夕過後,便是新的一年。宋人吳自牧《夢粱錄》卷六記載:“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現代社會,除夕仍為人們所重視。

    春節指農曆正月初一,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後的幾天。除夕到春節,是舊的一年的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端,因而又謂之年節。除夕和春節期間,民間舉行多種多樣的活動,俗稱過年。仲富蘭先生在《當代人與民俗》一書中,非常形象地記載了關於過年的情形:“大年三十就等著吃年夜飯……這一夜坐夜守歲,玩樂談笑到天明”,“正月初二……提包攜禮走東家、串西家地拜年。”除夕與春節一為歲尾,一為歲首,這兩個節日不僅在時間上前後緊密相連,而且事實上人們在心理上也是把這兩個節日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十分隆重盛大的節日。從傳播學的角度看,除夕和春節期間的種種習俗也具有著特定的傳播學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過年”實際上是中華民族的傳播盛宴。

    除夕與春節期間是一個人們的內向傳播極為活躍而又非常特殊的時期。

    依民間習俗,除夕通宵不寐,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除夕”條雲:“是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守歲之俗延續至今仍很普遍。守歲無疑具有留戀舊歲,愛惜光陰之意。同時,時值年終歲尾,作為個人,往往會在這個時候調動內向傳播機製,總結一年的功過得失,並對未來做出或明晰或模糊的計劃安排。

    據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中唐詩人賈島每至除夕守歲之時,把一年來所作之詩放在案幾之上,祭以酒肉,焚以香火,並禱以“此吾終年苦心”之語,作為對一年勞作的總結。唐憲宗時宰相裴度削強藩,平割據,功勳卓著。《雲仙雜記》載:裴度年終守歲之時,“除夕歎誌”,直到天亮還不睡覺,坐在爐前,多次向爐中添火。

    除夕守歲之俗,對於年輕人而言,還有一層特別的含義,即為父母延年益壽。所以年輕人的守歲行為本身還是一個孝敬之觀念的自我強化過程。

    總結過去,往往同對未來的祈望、計劃聯係在一起。例如自南北朝時期,出現在除夕時的乞如願的風俗。乞如願的行為如果揭去其所披迷信外衣的話,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對未來的祈望或計劃。南宋詩人範成大有一首《打灰堆詞》,描寫了人們在除夕之夜邊打灰堆邊祝願的情景,至為生動有趣,很能說明問題。詩中這樣描寫:“除夜將闌曉星爛,糞掃堆頭打如願。杖敲灰起飛撲籬,不嫌灰涴新節衣。老媼當前再三祝,隻要我家長富足。輕舟作商重船歸,大牸引犢雞哺兒。野繭可繅麥兩岐,短衲換著長衫衣……”現代民間年節所貼“年年有餘”之類年畫,也無非是表達了人們的一種良好期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