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章 中秋傳播習俗(1/3)

作者:楊立川字數:7648更新時間:2019-09-21 07:58:14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學者認為這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農曆八月十五日形成為一個節日,一般認為始於隋唐時期。宋代以後,中秋節的節日風俗大大豐富。當代社會,中秋節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從傳播學的角度看,這個節日包容了十分豐富的傳播內容。質言之,中秋節是人們咀嚼、享受多種豐富的意義的過程,中秋節為親友之間,尤其是家人之間進行溝通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集中交流的機會。

    一、中秋節之作為一個傳播符號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秋節是一個傳播符號,人們賦予這個節日以多種意義,過節正是我們咀嚼、享用蘊藏於其中的豐富意義的過程。這些意義包蘊於種種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傳說等等之中。換言之,中秋節是一個從古代社會流傳下來的符號,這個符號的意義隨著時代的演進也處於不斷的演進和積澱之中,它以一種具有曆時性溝通的方式年年歲歲喚起中華兒女的萬千思緒。

    1.秋社與收獲的喜悅及對豐收的渴望

    中秋節與收獲有著密切的關係。有學者認為:“中秋節的起源與我國古代秋祀……習俗有關……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無論是播種還是收獲,人們往往祈禱土地神,前者為‘春祈’,後者稱‘秋報’或‘秋社’。八月中旬正是秋糧收割之際,一年汗水拋灑在土地上,收獲在即,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謝神的保佑。於是,圍繞‘秋報’出現一係列儀式和風尚活動。”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謂:“秋社日,朝廷及州縣差官祭社稷於壇,蓋春祈而秋報也。”據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北京地區有“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的情景。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也顯示了中秋節與收獲的密切關係。如鄂西一帶土家族在中秋節這天,以五穀敬山神菩薩。雲南新平一帶傣族在中秋節夜晚也有以豐盛的食物拜月的習俗。貴州仡佬族在夏曆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舉行八月節,節日第一天,“族老”口念禱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如此看來,過中秋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是“八月十五日”這一積澱了特定文化意蘊的時間激發了人們與收獲有關的種種思想情感。呂淼先生說:“中秋節原是豐收的節日。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裏,總是大事慶祝一番”,“中秋可能是秋報的遺俗”。詩人柳永建在《中秋月》一詩中寫道:“秋天的歌者/雨後的秋天/陽光流瀉在土地”,“躬耕的背影依稀如昨/晃搖的背簍裏/盛滿穀穗/和一些/散落在田頭壟上的諺語”。

    當今城市市民過中秋,親友相互走動,也許較少談及農事、年景,而這些則恰恰是農民中秋節走親訪友過程中所談論的重要話題。

    2.婚戀

    中秋節同婚戀也有密切的關係。據曹衛兵先生介紹,陝西臨潼直到20世紀70年代仍保留著這樣一種風俗:相戀的男女每年隻有兩次見麵的機會,“一次是過年;另一次是中秋節。而最浪漫的當然是後者了。每年到此節,當夜色闌珊,薄靄升浮,月出東山的時候,便見田埂上、小路旁、渠岸邊、樹蔭下,到處倩影綽綽,相悅相戀的男女或相依相偎互訴衷腸;或聯袂偕行,竊竊私語”,“當然,那愛情的象征——月餅,在此時此刻對他們來說是必不可缺的。那月餅不叫月餅,而叫‘油□□’……相戀的男女這天晚上一定要帶上它,以供路人哄搶。據說,哄搶的人越多,場麵越激烈,氣氛越熱鬧,也就預示著愛情越美滿。”曹先生還在文中舉出貴州清水江流域苗族青年男女中秋節來臨對唱情歌的習俗。而在湖南新晃一帶,則流行偷甘露菜的習俗。相傳月宮中仙女於中秋節的夜晚下凡,將月宮甘露灑於人間。人們為了吃到仙女灑下的甘露,此夜可到任何人家的園圃裏偷摘瓜果蔬菜,不會被看作偷盜。姑娘們摘瓜果一般是偷心愛後生的園圃,若偷到並蒂瓜果,則為喜兆。小夥子們也有偷甘露菜的,是希望仙女的甘露能給自己帶來愛情和幸福。在廣西龍勝、三江一帶壯族中還流行鬧南瓜的習俗。“在節日裏,小夥子喜歡約一群好友,一起抬著南瓜,到中意的姑娘家去作客,當小夥子們抬著南瓜進寨時,姑娘寨中的青年們要爭奪。爭搶嬉鬧給中秋之夜增添了不少樂趣。”有學者說中秋節是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中秋的這一特征於此亦可見出一斑。因此,過中秋節既為戀人間的溝通提供了機會,也表現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