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轉型與跨越——南通市改革開放30年曆史巨變及基本經驗探討(2/5)

作者:張小平陳亮字數:25788更新時間:2019-09-21 08:02:51

    (二)財力大增,政府對改善民生更為關心

    改革開放後生產力空前活躍帶來的是社會財富和政府財力大增。1978年南通市年財政收入僅為5.5億元,1988年超過十億元(11.1億元),2003年超過百億元(117億元),2007年達到300.7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收入翻了近六番,與地區生產總值基本同步呈幾何級數增長。財政收入的持續高增長大大增強了政府投資科、教、文、衛、體、社會保障及路、橋等,為民辦實事,為社會謀福利的公共財政能力。1978年南通市的年財政支出僅為1.6億元,基本隻能維持公職人員的辦公及工資等基本支出,難有剩餘財力考慮社會和公共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政府財政拮據的狀況有了根本性扭轉,年度財政支出持續出現高增長。1993年全市財政支出首次超過10億元(10.86億元),2004年超過百億元(101.46億元),2007年全市財政支出高達207.07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支出翻了七番多。2007年全市教育(47.9%)、環保(74.7%)、農林水(46.9%)、城鄉社區(61.7%)等方麵的財政投入比上年的增長率最低也達到46.9%,表明政府手中有資金,有能力、有魄力對民生問題,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給予更多重視和解決。如今的南通城經過曆屆政府持續多年不懈的治水、修路、造橋、綠化等精心規劃和巨資投入,主城區功能日趨完善,新城區雛形日益顯現,南通市容市貌已是舊貌換新顏。原先隻是一座偏於“江東一隅”的小城,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如今正在成為長三角一顆冉冉升起的璀璨的江海明珠,一座新興的朝氣蓬勃的現代化都市。

    (三)民生富足,物質精神生活今非昔比

    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令社會物質財富湧流,市場繁榮昌盛,百姓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徹底結束了短缺經濟時代依靠票證計劃分配,窮過渡的艱難民生。仍以數據見證:據南通市城鄉居民收支抽樣調查取得的資料,2007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6451元,為1992年(此前資料無)2592元的6.35倍。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05元,為1981年(此前資料無)249元的27.7倍。居民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更是今非昔比,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0188元,為1981年431元的23.6倍。2007年農民人均生活費支出為4911元,為1981年210元的23.4倍。人們皆知,改革開放初,百姓家庭殷實的標誌為擁有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三大件。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努力,老三大件已基本淡出多數百姓的日常生活,家庭電氣化也不再是昔日不可思念的夢想。仍據城鄉居民2007年抽樣調查資料為證:每百戶城鎮居民洗衣機(100.5台)、電冰箱(99.5台)、彩電(165台)、空調器(136部)、移動電話(149.5部)、固定電話(134部)、微波爐(89台)等家用電器的擁有量都達到或基本達到家庭普及的水準。每百戶農民電冰箱(59台)、自行車(181輛)、摩托車(73輛)、洗衣機(77台)、移動電話(121部)、固定電話(94部)等耐用消費品的擁有量也都達到普及或較高水準。民生富足不僅表現在消費水平上,還表現在百姓的儲蓄存款大幅度增加。2007年末南通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高達1476億元,比1978年末2.19億元翻了九番多。如今,百姓個性多樣的生活方式和內涵豐富的生活質量與改革開放前物質匱乏,油、米、醬、醋、柴,吃、穿、用,甚至連豆腐都需要憑票證計劃限量供應的拮據生活,形成鮮明對照,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已經實實在在惠及千家萬戶,幾乎每個過來之人對此都不乏刻骨銘心的記憶和許多切身的感受。

    三、改革開放30年曆史性巨變的主要原因:貫徹鄧小平改革開放創新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堅持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本地區實際,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實踐,突破了社會經濟生活中許多傳統禁區

    回望改革開放這段不平凡的曆史所發生的種種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人們格外懷念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豐功偉績,如果不是他的果敢和魄力,撥亂反正,中國經濟的航船可能還要徘徊更長一段時間。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來自受命於重大曆史關頭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與時俱進,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著力推動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排除幹擾,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改革開放的成果也來自於各級地方政府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為指導,緊密結合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持續不斷解放思想,擯棄了計劃經濟體製下許多教條主義的束縛和極左思潮的禁錮。同時,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摸著石頭過河,突破了社會經濟生活中許多傳統禁區,創造了許許多多有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經驗。

    (一)大力發展非農產業,突破了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

    中國的現代化,就其實質而言,在很大意義上取決於農村的現代化。而農村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又是農村非農化程度的提高。1978年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大包幹的實行,農民獲得了財產和身份變化的自由,使農村大批剩餘勞動力有可能逐漸轉向農村非農產業活動。改革開放30年,全市農村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已脫離了種植業,其中,除一部分流向城市外,許多在鄉村企業和建築業中就業。據2007年末統計,南通市僅轉向工業和建築業的農村勞動力已超過144萬人,占農村從業人員總數的42.4%。改革開放30年間,南通市一產從業人員比重下降了約58.8個百分點。

    農村勞動力結構的巨大變化實質上是農村經濟結構巨大變化的突出表現與結果。20世紀80年代中期,南通市農村社會總產值中,農業產值和非農產值基本平分秋色,到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農村工業和建築業等非農產業的迅猛發展,農與非農產值之比已演變為36:64,2007年進一步演變為4.2:95.8。2007年南通市農村社會總產值達到7673億元,按現價計算比1985年增長95倍,其中農村工業總產值6872.8億元,增長194倍;農村建築業總產值239.04億元,增長37倍;農村運輸業總產值83.15億元,增長57倍;農村批發、零售貿易業、飲食業總產值153.72億元,增長59倍。非農行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