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新農村建設中土地整理理念、任務與運作機製創新——以南通市為例(2/5)

作者:張小平陳亮字數:19946更新時間:2019-09-21 08:02:57

    大規模開展土地整理的背後,我市土地整理也麵臨著挑戰:①後備資源日益減少,開發困難。隨著經濟發展對土地需求的增加,不少耕地資源被占用,而可用於土地複墾開發整理的後備資源卻不斷減少,土地整理補充耕地的壓力較大。我市灘塗資源比較豐富,但圍墾開發資金投入大,實施難度高,圍墾(含內部配套)海塗需投資在9000元/畝左右,圍墾後的土地需質量較差,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土壤改良。②我市處於平原地區,人口密度較大,土地利用率較高,農村土地地塊普遍碎小、零散、不規則,一些地方溝渠布置不合理,田間道路、灌排設施等農業基礎設施條件落後,田間綠化少,土地整理難度大。農村土地由於農村居民點較為分散,且50%以上的民居為近十年來新建的樓房,土地整理難度大,且缺乏必需的資金。

    三、新農村建設與土地整理的關係

    (一)新農村建設提出的背景與內涵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以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通過實施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以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形式,把農業剩餘轉化為工業化的資本積累,推動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經過半個多世紀,我國已由工業化初期進入到目前的工業化中後期。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與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城市繁榮相比,我國農村發展相對滯後,出現了糧食生產連年下降,農民收入徘徊不前、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等現象,社會矛盾也在加劇。因此黨中央及時提出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並迅速出台了一係列重農、惠農政策。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

    (二)土地整理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土地整理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推進器”。土地整理是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方式。土地整理資金來源於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和土地出讓收入中的農業土地開發資金,通過土地整理的方式直接用於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整理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途徑。土地整理建設集中連片的標準農田和完善的農業配套基礎設施,為實現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創造條件。土地整理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通過土地整理促進農業的增產增效,帶動新型農業合作社、農產品深加工和產銷網絡的建立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土地整理是改變鄉村舊貌、建設整潔新農村的重要載體。土地整理對原有村莊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從而形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村集中”的農村新景象。

    (三)新時期南通市發展土地整理的作用與意義

    近年來,我市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民富、村美、風氣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民富”,就是壯大村級經濟的實力,提高農民收入;“村美”,就是切實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風氣好”,就是要促進農村社會風氣好轉,形成農村的民主、文明、和諧的新風尚。土地整理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必將有力推動我市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

    1.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我市在農村大力發展項目農業。土地整理可以依據自身有利條件,與農業新項目、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推進農村標準化良田和高產高效農業示範區建設,為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的種植創造條件。

    2.促進村莊布局調整和環境改善。土地整理在與村莊建設規劃和產業布局相銜接基礎上,綜合考慮村莊居民點建設、道路建設、農村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等需要,實現村莊布局優化、河道淨化、衛生潔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等建設目標。

    3.促進農村文明、民主風氣的形成。通過土地整理宣傳,可以讓農民群眾更加了解土地管理有關法律法規以及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通過鼓勵群眾參與土地整理規劃的決策和監督,有利於培養和提高農民參與農村公共事務和民主管理的積極性;對整理後的耕地進行權屬調整,有利於農民群眾形成協商解決問題的習慣,促進鄰裏和諧。

    四、新農村建設中土地整理理念、任務與運作機製創新

    新農村建設時期,土地整理麵臨著新的任務,也麵臨著新的發展機遇,需要進一步豐富土地整理理念內涵、拓展土地整理的目標任務、健全土地整理的運作機製,推進土地整理係統化、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充分發揮其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作用。

    (一)新農村建設中土地整理理念的延伸

    土地整理要發揮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吸收和貫徹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理念,超越單純擴大耕地種植麵積和增加農產品產量的宗旨,依據新農村建設綜合需要,著眼長遠,統籌兼顧,科學規劃,穩步實施,全麵調整土地關係和利用布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