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南通市社區助老服務現狀及發展研究(3/5)

作者:張小平陳亮字數:27604更新時間:2019-09-21 08:03:01

    我們可以看到,針對老年人的生活現狀,他們認為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排在第一位的是改善社區醫療條件,排在第二位的是增設社區文化活動場所,排在第三位的是改善社區助老服務,排在第四位的是改善住房,排在第五位的是保障吃穿需要,排隊在第六位的是教育子女孝敬老人,另外,還有老人提出提供再就業機會。可見老年人對社區助老服務還是有著較為廣泛的需求。

    我們可以看到,社區開展老年活動、建設老年活動室、開展健康谘詢這三項社區服務項目被60%以上的老年人認為很有必要,提供便民維修服務、法律谘詢、組織外出遊玩、上門護理、上門看病、上門家務服務這六類社區服務項目被50%以上的老年人認為很有必要,日間服務中心、社區老年學校、陪老人念書報、聊天、心理谘詢、提供社區參與機會40%以上的老年人認為很有必要,上門送飯服務、陪同看病、協助日常購物、老年飯桌、家庭關係調解30%以上的老年人認為很有必要,家庭關係調解、老年婚介所20%以上的老年人認為很有必要。

    四、南通市區社區助老服務供給現狀及發展研究

    (一)南通市區民營養老機構的發展研究

    1.南通市區民營養老機構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南通市各方麵的大力支持和全社會的廣泛參與下,南通市民辦養老機構迅速發展起來,由1999年的一家,發展到今天的24家,規模不斷擴大,條件不斷改善,數量不斷增加,設施不斷完善,一係列措施為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有利於解決城鄉“三無”、“五保”對象吃住問題,保障了他們的基本生活。但是通過調查筆者認為,南通市區養老機構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養老機構的護理隊伍缺乏專業人才,人員組成不穩定,流動性大

    民營養老機構護理人員成分裏,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是養老機構的“主力軍”。他們中有一些是具有一定的照顧老人經驗的保姆、下崗工人,雖然其中一些接受過專業培訓,具有上崗資格證,但專業性不強,實踐經驗不足,護理能力仍然有限。而一些學習了與護理老年人有關的專業的人員,如大學裏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工作、心理學等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由於民營養老機構的報酬較低而不願意在這些民營養老機構中實現就業,造成了民營養老機構中的專業人員的嚴重缺乏。同時,在民營養老機構中,收治的多是不能自理的老人,一個護理人員要照看4位以上老人的生活起居,而其工資水平多在700-1200元之間,待遇較低,其付出與回報不能成正比,造成他們工作積極性不高,人員流動性相當大,這直接影響了養老機構所提供的服務的質量。

    (2)民營養老機構在經濟上尚未形成良性循環

    隨機調查的13家南通市區民辦養老機構初始投資額在10萬及10萬以上的有九家,占調查數的69.23%,投資額較大,但是“投入”與“產出”並沒有完全成正比。養老機構既有公益性,又有福利性,回報率低,投資回收周期長,是微利行業,對低收入老人應該采取老人拿一部分、機構優惠一部分、政府補貼一部分,才利於機構運營的良性循環。然而這13家中入住率低於50%的民辦養老機構五家,在每月收取入住對象支付的費用的同時,要支付房租、水電、有線電視、食品采購、工作人員報酬等一些必要的費用,50%的入住率並不能完全保證這些養老機構的盈利。

    (3)養老機構設施不能及時更新,服務項目內容貧乏

    南通市養老機構自身的收費和服務開支並不能平衡,隨之使很多養老機構設施簡陋,更新速度緩慢。具體表現在養老機構中往往很多位老人共用一間房、一個衛生間、共用一台電視或電器設備,機構內部陳設老、舊等現象,其結果是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質量,老年人也就常常感覺在這些養老機構中的生活不如意,以致吵架、生病等事件發生,而養老機構不能達到養老的根本目的,造成惡性循環。民辦養老機構作為公辦養老機構的補充,應該是一個以老人為本的地方,所以機構自身的服務性就是首要原則。但在實際生活中,養老機構能夠提供給老年人的服務往往隻是供老年人住宿、吃飯和看電視、棋牌等簡單的生活需求,而更深層次的服務不能跟上。很多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常常感覺無所事事。養老機構中的老人一般每天生活如下:早晨起床,然後吃早飯,上午隻能讀報、聊天,下午午睡之後,能看會電視,打會牌,到晚飯結束便梳洗睡覺,生活重複而無聊,毫無新意。這些養老機構裏的老人們,隻能滿足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一部分社會交往需求,至於自尊需求與自我實現的需求因為生活圈小,接觸社會麵狹窄而難以得到滿足。

    (4)政府提供的相關的優惠政策、措施難以及時準確落實

    早在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就轉發了《關於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要求對社會福利機構的用地、用電、用水、電話等方麵給予優惠政策。根據筆者調查了解到,南通市對本市範圍內的民營養老機構的優惠政策、措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如有關規定中的“減免有線電視接入費,適當減免水電費用”,其他一些如“幫助尋找房源”等。雖然這些措施是實實在在存在,但是筆者調查了多家民營養老機構後了解到,這些政策的落實力度仍然有待加強,補助的“門檻”過高:優惠不能普及市區的每一個民營養老機構,而隻是重點關注一些“明星機構”,一些規模較小的民營養老機構根本沒有享受相關的政策優惠。

    (5)社會對養老資源的需求與現實供給矛盾尖銳

    目前,南通市區包括福利院、敬老院和民營的養老機構在內大約有35家,可提供床位數不到8000張,而南通市區需要養老資源的老年人數量遠遠大於8000這個數目。供不應求的表象下,需要我們深入探究的是,為什麽現實情況是調查的多家民營養老機構入住率不足50%。上述情況的原因在於,入住率的不足使民營養老機構的正常運行出現一定的困難,內部設施、服務得不到有效、及時更新,老年人及其家人對服務設施、服務質量的高要求再次影響入住率。這一切使民營養老機構本身發展困難,也就使社會上出現“入住率不高與排隊等候現象同時存在”。

    2.南通市區民營養老機構發展的思考

    隨著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必將增加。南通市區民辦養老機構作為公辦養老機構的有力補充,自然也會得到有力發展。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認清形勢的緊迫性與重要性,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認真解決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問題:

    (1)大力培訓護工,增強工作人員的專業性,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由於養老機構提供服務的對象一般是年齡較大的老年人,他們一般身體情況較差,心理素質比較脆弱,在實際照顧和護理過程中對於工作人員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民營養老機構就應該充分重視人才的重要性,通過專業培訓,獲得一批具有較高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的人才,來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水平。民營養老機構可與政府、大專院校開展合作,采取委托培訓的方法,也派遣機構現有人員前去培訓,或者直接從相關學校的相關專業招聘畢業生,提高民營養老機構工作服務人員的準入門檻,要求培訓考試通過後,持證上崗。在理論知識充實的基礎上,拓展實踐才能,與民營養老機構護理事業發展走在前列的城市、機構交流合作,努力提升服務質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