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基於平等視野的南通農民民生問題的研究(3/5)

作者:張小平陳亮字數:13128更新時間:2019-09-21 08:03:02

    (三)工農業產品交換的不平等

    建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國家通過對主要農產品實行統派統購,壓低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提高工業品銷售價格,最終通過國營企業的上繳利稅來積累資金,以實現集中財力加速工業化發展的目的,這樣就形成了工農業產品交換價格的“剪刀差”,同時也構成了對農民最為隱蔽的經濟剝削。對南通市農民的“剪刀差”沒有一個具體的統計,但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粗略的方法進行估計。根據溫鐵軍保守的推算,認為“1959-1984年國家征購糧食共約1.25萬億公斤。統購與市場價格的差額約為2500億元”。根據統計,從1953年實行統購統銷到1985年取消的32年間,南通共征購糧食約629.36億公斤,農民共計被剪刀差掠奪約13億元,占全國的0.5%。如果根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農業投入”總課題組結論,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大約取得了5100億元收入,改革開放後,農村征收製度並無實質性變化,雖然實行了糧食定購合同製度和市場收購,但同期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是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的6倍,抵消了農產品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的收益。從1979年到1994年16年間,國家又以隱蔽形式(剪刀差)從農業抽走大量資金,據統計,農民為此又付出了大約15000萬億元。如果仍按0.5%計算,從1950-1994年的45年間,南通農民為國家共計付出約100萬億元。

    除了經濟上的剝削外,南通農民的不平等對待還表現在諸多方麵,根據中國公安大學王太元的研究,農民與市民的不平等待遇差別有超過47項之多,諸如在勞動用工上的不平等、在居住遷徙上的不平等、養老救濟上的不平等、住房保障上的不平等、醫療衛生上的不平等。

    三、現階段南通農民民生建設中存在問題分析

    2005年江蘇省全麵取消農業稅收,並逐步對農業生產實行補貼,與2004年稅改前相比,南通農民由此每年可減少四億多農業稅收,增加各項農業補貼近四千萬,經濟收入有了顯著的提高。從2006年全省對農村業務教育免收學雜費,降低教材價格,減少了農民的教育支出。同時,作為經濟發達地區,南通在農村社會保障等方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2007年,全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累計參保人數達117萬人,有9.56萬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並實行了城鄉統一失業保險製度。但數十年城鄉分治的沉澱,使工農差別的解決難以一蹴而就。現階段,南通農民民生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收入增長緩慢,增收渠道狹窄

    “分配是民生之源”,如何實現“改革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的目標,需要我們對“三農”問題投入更多的關注,而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南通市農民收入雖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逐年有所提高,但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拉大趨勢,農民增收缺乏穩定性,收不抵支現象在少數農民家庭仍然存在,抵禦風險的能力較為脆弱。從2003年到2007年南通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和南通農村居民線收入增長率分別為:11.1%、14%、13.2%、13.5%、17%與6.3%、12.2%、11.6%、8.8%、13.1%,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明顯低於城市居民。其原因主要在於:一是增收渠道狹窄,從農民現金收入構成上看主要來自於務工收入,種植業、養殖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十分弱小;二是缺乏產業支撐,農村經濟發展基本處於農民自發狀態;三是缺乏文化技能支撐,由於農民文化素質低,缺乏技能,大多數人隻能從事建築業、加工業等高強度體力勞動;四是收不抵支現象在少數農民家庭比較突出,農民因病、因殘、因子女上學導致家庭貧困的較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