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 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1/5)

作者:吳一舟字數:12124更新時間:2019-09-21 11:22:03

    在合理布局各級學校,滿足社會對教育數量的基本需求以後,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成為義烏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重點工作內容。為此,市教育行政部門在加強宏觀管理,規範辦學行為等方麵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通過多種措施來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

    一、調整考試和招生辦法

    為較好地實現向九年製義務教育過渡,全麵實施素質教育,1988年,義烏全市全麵取消了重點小學和重點初中的招生考試,取消了初中招生升學考試,實行小學畢業會考製度。城鎮小學畢業考試由學校負責實施,農村由鄉中心小學負責實施,從而大大提高了兒童的中小學入學率。

    為鼓勵學生全麵發展,1988年以後,各校改變“應試”教育思維,組織初二學生進行曆史、地理、生物結業會考,將以前被認為是“副課”的分數計入下一年初中升高中文化考試總分。隨後初三的生理衛生課也列入會考科目,成績記入總分。這一做法極大地促進了各初中按教學計劃開課,培養學生全麵發展。

    1991年開始,為了進一步鼓勵學生全麵發展,在重點高中招生中加試體育,總分30分,成為以後中考招生製度之一。1996年,義烏二中還開設藝術特色班,文化成績單獨劃線,使一些原本文化課成績一般,但藝術素質較好的學生得以與其他上線考生一樣獲得升學的機會。1998年,全市首次招收了30名在音樂、體育、美術方麵確有特長、文化成績達到一定要求的特長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麵對“應試教育”愈演愈烈,並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的形勢,教育界引發了“素質教育”代替“應試教育”的大討論。因此,義烏市各小學在市教育局的引導下,逐步改革學生評價辦法,小學改百分製為四級評定製,即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同時,積極探索學生全麵素質檢測製度,改變原來成績報告單各科成績“分數 評語”的做法,推廣各科成績用等第代替分數,學生的思想品德、個性心理、特長等分解為若幹子項,也以等第評定,評語以“肯定 提示”的結構撰寫。這一做法避免了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以學生全麵素質考評報告單作為學業成績的依據,讓學生參與到對自己的評定過程中,大大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育行政部門也以此作為評價學校的教學質量、辦學水平的依據。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2004年開始,身體素質、實驗操作、信息技術被列為考查科目,省教育行政部門要求考查科目合格是普通中學指令性招生錄取的必備條件。義烏中學探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招生相結合的保送生辦法,即實行初中就讀學校推薦加義烏中學自主綜合能力測試相結合的擇優錄取方式,市招生辦負責監督保送生招收過程。這一招生辦法突破了以考試分數簡單相加作為衡量學生學業水平和招生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突顯了素質教育的理念,也為今後招生製度的改革作了很好的嚐試。

    2005年,義烏新課程改革後首批學生參加中考,中考實行降低學業考試難度加綜合素質評價的辦法。所有初中畢業生按照《義烏市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參加綜合素質評價。評價內容包括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實踐與創新、審美與表現、運動與健康。認定結果以綜合評語和測評等第的方式呈現,分優良、合格、待合格3等,分別用A、P、E表示。綜合素質評價中出現E等或未達到兩個A等的,義烏中學不予錄取。當年有9名上分數線的同學因此未被該校錄取。同時,學業考試試卷的內容也更趨生活化,難度大幅度下降。這一做法較好地引導學校教育和學生更加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