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節 思想和課外教育豐富多彩(1/5)

作者:吳一舟字數:14630更新時間:2019-09-21 11:22:04

    一、思想及日常行為規範教育

    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與課內教學形成有機互補,1988年起,義烏市各中小學貫徹《小學德育綱要(試行草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試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試行)》,對學生著重進行基本道德品質教育和行為規範養成教育,要求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健身”,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公民。在此過程中,實施《四類學校德育工作、少先隊建設基本目標》,建立為人民服務的“紅領巾崗”,開展“在學校做好學生、在家庭做好孩子、在社會做好公民”的活動,並開展“學雷鋒、學賴寧、學身邊人,從小事做起”等活動。

    90年代開始,隨著中考、高考政治命題形式的變化,大量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材料被引進課堂。各中小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始重視“有意、有機、有度”,重視德育滲透,發掘各學科教學的德育元素,並通過各類活動,使學生自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1991年,全市中小學以建設文明寢室為突破口,開展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推動全縣中小學的校紀校風建設。多數學校都對班主任工作、班級管理、學生品行實行量化、細化考核,學生品德達標情況與學生畢業及各種評比掛鉤。1993年,義烏市實驗小學進行“孝親禮讓”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確定每月10日為“孝親日”、20日為“禮讓日”,把傳統文化的精華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1995年2月,義烏市教育局提出《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幾點意見》,編輯使用《愛國主義教學案例匯編》、《英語學科滲透德育案例》等,德育課的效果有所改善。1996年始,義烏市中小學推行“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大板塊課程開設模式,德育教育充分利用選修課展開,活動課以身邊的事、家鄉的事對學生進行“看得見、摸得著”的教育。全市各中小學使用義烏市自行開發編輯的《德育基地讀本》和《可愛的義烏》等鄉土教材。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更多複雜的信息融入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道德觀和價值觀更加日益多元和複雜,為此,從1999年開始,義烏市教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由德育教研員組織開展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新世紀以來,“以人為本”逐步成為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2000年5月27日的《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刊登題為《德育為首,做人為本》的文章,介紹群星學校做人教育紀實。隨後,義烏各中小學先後進行“做人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實驗小學、蘇溪鎮中、義烏四中成為“做人教育”的實驗基地,開展加強關心他人,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熱愛勞動,艱苦樸素,自我保護等做人基本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方麵的教育。市教委還組織公、檢、法幹部成立法製教育講師團,編寫《中小學法製教育讀本》,在各校開展宣講。大部分學校都聘有政法部門的領導擔任法製副校長,並與當地治安部門建立了警校共建關係。

    義烏市教委還邀請離退休教師組成養成教育評估組,根據《義烏市中小學行為規範養成教育評估細則》,從升國旗製度、文明禮貌、遵紀守法、教學常規、清潔衛生等幾個方麵,每年抽評6所中小學進行評估。城南中學嚐試把行為規範分解,形成從二星級到五星級的學生文明階梯達標標準,學生根據自己所達到的標準佩戴相應的星卡,形成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星級文明學生評比製度。

    2002年開始,義烏市各中小學開展“五小”道德實踐活動。到2003年底,在各校評比推薦的基礎上,全市評出百餘名“五小”道德實踐優秀學生。

    2004年4月,《中小學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頒布實施,全市中小學開展誠信、禮義、感恩、責任、賞識他人、耐挫折等教育。義烏市自編《崇廉尚潔啟蒙讀本》,開展“崇廉尚潔”啟蒙教育。義烏在參評全國文明城市中,開展中小學生文明禮儀“小手拉大手”活動,通過對中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影響和帶動了全社會的文明素質的提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