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五、近代民間工藝中的兔(2/3)

作者:王迅字數:6464更新時間:2019-09-21 11:23:50

    風俗型時裝化的兔兒爺形體較小,安排在特定的環境之中,每組可多至百十餘眾,各具神態。有逛廟會的、燒香拜佛的、娶媳婦的、看雜耍的、辦喪事的、辦滿月的,熱熱鬧鬧,紅紅火火。

    每到中秋節前,人們就為團圓節做準備。舊時北京從八月初一起,就有兔兒爺出售,上至東安市場的高級耍貨店,下至各大廟會集市和鬧市區的街道兩旁,都設有兔兒爺攤子。至今還流傳著“兔兒爺打架――散攤子”的歇後語。出售的兔兒爺按尺碼排列,樓梯式的貨架上層放大的,中層放小的。

    新買的兔兒爺色彩鮮亮,但過上一年就陳舊了。所以又有歇後語說:“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了。”

    兔兒爺形態各異,由設計製作它們的民間藝人賦予了生命,但畢竟是泥塑的而不是血肉之軀。於是又產生了一個歇後語:“兔兒爺拍胸口――沒心肝。”

    這一類歇後語現在已經不太流行,但從中還是可以看出,在舊日的北京,兔兒爺是人們非常熟悉的。

    兔兒爺曾是孩子們的愛物,在佳節中秋烘托著節日的氣氛。兔兒爺有騎虎的,據說是卯兔馭寅虎。“兔子請老虎――寅吃卯糧”是說十二地支中,寅在前,卯在後,而寅屬虎,卯屬兔,前一年的虎吃了後一年兔的糧,是入不敷出的意思。反之,兔兒爺騎虎可能有卯吃寅糧、前一年為後一年的基礎、吉祥有餘之意。

    (二)兔燈

    北京舊時有燈市。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夕出售各種花燈,其中有動物造型燈,兔燈造型為兔,很受兒童的喜愛。這是一種用紙紮成的玩具燈,由孩子們提著或拉著在節日的晚上到處遊逛玩耍、提燈逛燈。

    兔燈在上元節時是頗受歡迎的動物造型燈,這是因為玉兔是月亮的象征,正月十五是月圓之夜,因此人們就對兔有些偏愛。另一方麵,兔燈結構比較簡單,容易製作,售價不會太高,適合一般群眾應節的需要。

    兔燈的製作方法是這樣的:

    準備好彩紙、線、竹條或鐵絲、糨糊或膠水等原料。

    先紮燈的骨架,用竹條或鐵絲彎成兩個圓形的圈,人字形交紮成頭部,兩圓圈的交紮點是兔的鼻子。

    兔身用兩個竹條(鐵絲)彎成的橢圓圈端部十字交叉紮結而成。

    再將兔頭紮於兔身的三分之一處,裝上兩耳,耳用紙片貼於竹條上製成,兩耳用一線係於頭頂,耳下綴兩枚泥丸,這樣耳朵可以活動,又保持豎立。兔身後裝尾巴,方法與雙耳相同,這樣尾部也可以活動。

    兔身下裝四個可拖滾的輪子,兩輪一組,以軸相連。

    然後糊紙,兔身背部留孔。用條穗紙在身、尾糊成絨毛。最後是裝繪,眼睛和胡須用彩紙剪貼。鼻部拴係線繩,以備牽引走動。燈內於兔身下部安蠟簽或小盤,以備裝蠟燭。蠟燭要正對兔身背部的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