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節 解開包袱是財富(1/2)

作者:林雨飛字數:3524更新時間:2019-09-21 11:23:56

    改革開放以來,國企對於職工的看法,曆來徘徊在兩種論調之間。一種是包袱論,一種是財富論。正是因為有了那麽多年在車間摸爬滾打的記憶,李慶雲才會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說,每個職工其實都有長處和適合的崗位,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聰明的企業家應該將心思用在如何使用他們而不是如何甩掉他們上。企業需要考慮的是為他們提供一切機會,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李慶雲說,“環渤海”沒有廢人,每一個複崗職工很快就能獨當一麵,關鍵在於幹事氛圍的營造,在於企業文化的熏陶。

    “環渤海”不光沒有賣地,職工沒有下崗,而且還在這塊土地上製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創業神話。李慶雲說,有土地就等於有了生存的根基,你願意怎麽耕耘就怎麽耕耘。如果把地賣了,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環渤海”人慶幸遇到了這樣一個優秀的領導班子,因為有了這個堅強集體,他們的生命無比充實,幸福地分享著企業改製與發展的成果。

    市場不相信眼淚,創業不相信出身,但人心相信情感。他們很滿足,因為他們的領導班子的心始終是滾燙的,始終都是帶著感情搞改革。李慶雲常說:“人沒了感情就什麽都沒了,如果隻有金錢和利益,這個世界豈不是太過冰冷?”

    在諸多花木中,李慶雲獨愛蓮花。他說,愛蓮,就要吸納它的團隊精神,根植淤泥,葉啜養分,口吐蓮花。人際合作也是如此,團隊建設更是如此,隻有各盡其力,才能共舉晶瑩。

    多年來,李慶雲一係列關於職工特別是“下崗職工”、“退休職工”的理念即便在全國範圍內也是超前的和先進的。

    1998年,中共天津市委在《天津日報》上展開創新大討論,天津日報社派出一個采訪組到“環渤海”進行課題研究,由林楠牽頭,由龐曉敏主筆,主題就定為“環渤海的創新思維”。

    一個星期後,誕生了這樣一段精彩的答記者問。

    問:李總,許多企業改製都把職工看作是“包袱”分流回家,而您卻把下崗的職工都召回上崗,您是怎樣思考的?

    答:許多幹部和職工下崗後自謀出路或到私企去幹,都非常出色,他們在國企就是“包袱”,在私企就變成“財富”,為什麽呢?因為是“機製”激勵他們。我們把人事機製、分配機製、管理機製、激勵機製進行創新,做到了獎勤罰懶,激勵進步,“包袱”就變成了“財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