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4章 親密關係(1)(1/3)

作者:李子勳字數:8576更新時間:2019-09-21 11:26:27

    愛情一直是生命存在並追求快樂的精神動力。精神分析在大師弗洛伊德說,“生命存在的基本動力是對本能欲求的渴望與對不滿情緒的宣泄,由此而灌注的精神能量是生命發展的心理前提”,這一理論被所有哲學家、心理學家稱之為“存在的快樂原則”。

    在現實主文的當代(如果愛情還沒有被完全物化的話)快樂原則被分解為兩大元素:金錢與愛情。金錢代表了人類對一切物欲的追求,而愛情是被個性化了的道德追求。研究社會問題的人士認為,如今的社會心理發展水平是從“肛欲期”(高度自我控製與節製)退化到“口欲期”:貪婪、自私、物質欲、缺乏信任、依戀與缺乏安全感是其社會心理其性。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退化,也是一種過度壓抑後的心理補償所致。

    其實,多樣化的愛情才是我們的社會應該去倡導的,純粹物欲也好,純粹精神追求也好,純粹肉體體驗也好,純粹自我性愛也好,都是愛情的奇葩。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冷落了一些純粹的精神激情,那是一種對人類智慧、知識、哲學、自然、美感與人性的探索與追求,愛情的激情是這些精神激情的雙胞胎。從愛一個人到愛人類,到愛這個人類世界,再到愛所有的大自然與存在的一切。一個人因為有愛而自我升華與更新,這正是愛情的魅力,但是,我們還要清楚地覺察,愛情隻是生命的一部分,雖然是很重要的部分,但卻遠不是全部,人生的全部還有很多。終身逃避愛或者沉溺於愛都是不太可取的,但每個人愛的能量有著天賦的不同,有人天生就是一個激情四溢、愛死不休的情聖,有人卻清心寡欲、淡泊人生,這是個人的選擇。

    心理醫生麵對當事人愛的困惑,有時毫無頭緒可尋,中立和不作為也許就成了他治療的不變立場。

    1.愛是內心的體驗

    精神分析認為愛情有很大的自戀成分,人們總想在相愛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許多女性喜歡相信世界上肯定存在著一個可以讓自己一見情、神魂顛倒、如癡如醉的男人,但這個男人也許隻是你內心對我情愛的投影,很可能你愛上的隻是你自己。

    記得二十年前讀過一篇叫《渡口》的文章,講的是兩個相愛的人在兩個相隔兩百多裏的縣城裏教書。眼看假期到了,原本約好假期在甲城相見。耐不了苦苦的相思與寂寞,男方提前兩天從甲城出發,滿心希望給乙城的女方一個驚喜。女方呢,也許是心靈相通,早早結束了教學工作,千求萬求讓校長多準了兩天假,也提前兩天從乙城匆匆趕往甲城,也是滿心希望要給甲城的男方一個驚喜。一路上她和他都在夢想著這多出的兩天會如何如何快樂地在一起消磨……陰差陽錯,她和他在中途的一個渡口邊擦肩而過。主人公們並不知道,仍舊朝著一個注定會失落的結局前行著,依然還在路上甜蜜地憧憬,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但讀者卻已在為他們扼腕歎息!

    我長大成人後,發現這篇文章裏有一個很深的哲理,情愛就像《渡口》裏的兩個人,都在自己的心路上行進,兩條心路會不會交會,交會後會不會分離,誰也說不清。愛是內心的事情,你感覺愛了,是你內心有愛。你感覺不到愛,是你內心沒有愛,或者你內心沒有感受愛的能力。

    有一句話說:少男少女的愛像是在愛父母,需要的是關心;年輕人的愛像是愛自己,渴望認同;成年人的愛才是愛別人,有著奉獻與寬容。後來,學了心理學,才又知道,有許多成年人的愛其實也是在愛自己,他可能生活在一種戀愛的幻覺中,現實中的那個人隻是自己內心深層的影子,那個影子在自己非常小的時候,在與雙親的關係中就已經形成。

    每一種情愛模式都會對應著一種心路曆程,像候鳥的遷移或魚的洄遊。童年在哪兒長大,成年後還要回到哪兒去。在投入一段愛情時,我們應該覺察潛藏在自己內心的情愛模式,回憶你父母的婚姻關係,重新檢視對父母的評價。這些評價或父母關係殘留在你得到了它,意味著你同時已失去了它,這就是情愛的哲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