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裕德堂始末(3/5)

作者:範明字數:26744更新時間:2019-09-21 11:27:45

    關中的農村有農民娛樂的組織叫“自樂班”,我家是自樂班的班主,這是我六祖父創立並由我伯父繼承下來的。我家的祖傳寶物,一個是銅鑼,一個是我父親的馬五劍,一直保存到現在。自樂班宣傳為官為宦,聯絡農民之間的感情,當時民間稱自樂班的活動為“喧嘩”。開始我一直不知是哪兩個字,後來,我從陝西地方語匯中才查到,得知是“喧嘩”兩字。自樂班唱的是秦腔,是清唱,但民間不叫唱戲,而叫“喧嘩”,或叫“亂彈”。自樂班的樂器(鼓、鑼、鈸)民間稱“響貨”。我的家鄉參加自樂班的人很多,自樂班也很多,彼此競爭。我家這個自樂班不僅唱得好,“響貨”也好,特別是銅鑼,有一聲鑼退二十的說法,就是銅鑼敲三聲,有二十個自樂班一聽,甘拜下風,不參加比賽,都退場走了。

    我的六祖父給朱家油坊當長工,當梁頭打楔子,已經累得夠嗆,但他還要大著嗓門唱亂彈,有了錢創了業,他就組織起來自樂班。他就是個“痰氣”式的人物。賣了50畝的土地,買了一個銅鑼。六祖父把自樂班組織起來了,拉出去與別人家的自樂班比賽老是輸。這個自樂班唱得好,弦索也好,就是響貨比不過人家。這個時候,我六祖父聽說蘇州有個鑼很有名氣,價也極高,他就通過鹽商的關係買通縣長,賣了50畝地,把這個鑼買到手。這個鑼的特點:一般鑼敲一下,其音波能波到12環就已相當好了,而這個鑼敲一下,音波則是24環,一個聲音與一個聲音不相同,這個鑼響24環要調換8次音。我家自從有了這個鑼以後的自樂班,誰也比不過了。

    這個鑼傳到伯父郝登基手裏,他愛鑼如命。軍閥混戰,社會很亂,土匪來了,糧子(群眾對軍閥的軍隊的稱呼)來了,老百姓就躲避起來。這時,我的伯父對我家的金銀財寶,大騾大馬全不顧,隻將大煙盒和這個銅鑼向褡褳裏一裝,背著就跑。由此可見,他是多麽愛銅鑼啊!

    因為我家有自樂班,家裏人都懂戲,也愛唱戲。我父親就會唱戲,伯父更有名氣,特別唱嶽飛、唱諸葛亮的戲很出名。伯父作為響主,戲唱得好,唱壓台戲,加上“響貨”好,就使這個自樂班出了名。

    那時所唱之戲,主要是忠臣、奸賊之類,什麽二進宮、諸葛亮、嶽飛、金兀術之類。因為我家是響主,對三國演義、東周列國都是很熟的。那時民間流傳有十大本,都是比較長的戲,一直唱到深夜。還有燈影戲、木偶戲,連我母親都懂戲,能聽出誰唱得好誰唱得壞。我還在祖母懷裏就聽到香山還願一類戲。在這樣的環境下,從小這些東西就給我灌輸了什麽是忠臣,什麽是奸賊,以及英雄豪傑之類東西,在我還沒有上學之前,就已經灌輸了很多。還有民間所傳的故事,主要講因果報應,好人壞人、忠孝節義等;還有民間農時節氣,農諺之類。我從民間的這些傳說中得到的結論是:過去的有些知識分子,對醫藥衛生、健康、生活,窮人受苦,富人為富不仁等等,以及婦女、兒童、窮人爭自由權利,都有意識給戴上迷信、宗教的色彩,把它神化了,鬼化了,因果報應化了。例如到了農曆臘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必須給所雇的長工放假,過了正月初五之後才能上工。說要是對長工過了臘月二十六日還不放假,就要家破人亡!這是以迷信的辦法來換得給窮苦人的一點好處。民間有個日子叫“不當”,就是這一天應該休息,不要幹活,如大年初一,不能掃地,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幾天,不能打罵孩子,不能吵架,不做針線活,說做了針線要瞎掌櫃的眼睛等等。我查史書,禮記上就有“不當”這個詞。現在國務院規定實行五日工作製,我國早在漢朝就是五日輪休,金木水火土五日完了就得休息,不休息就要遭殃的。還有向窮人討債,最遲隻能在臘月三十上午之前,當家中貼了門神,把祖先祭起來,討債人再不能進門了,因為這時土地等神已到,外人再來討債是會得災的。

    伯父郝登基這個人,平時節約得很,看起來有些刻薄,但對供孩子讀書,他從不吝嗇,舍得花錢。他曾賣了50畝地去買一部宋版陳壽著《三國誌》。陝西的一位文化名人牛昭嵐,人稱牛才子,本是清朝一位翰林,不去做官,來到三原嵯峨山,開了個道學學院,在那裏講學。我伯父讀書不多,但結識了這位牛才子,向牛才子專學易經,學八卦,他對易經學得很精,用易經陰陽推算,算卦出了名。1929年是關中的大年饉,三原一位有名望的人,因為年饉來了,家破產了,生活發生了困難,拿了這部宋版陳壽著《三國誌》到橋頭(魯橋鎮)去賣,書價100兩銀子,人們對宋版書不識貨,沒人買。牛才子得到這一消息後就向我伯父推薦說:“你對後人不要把土地多置,要是家有這部書就了不得了。”牛才子識貨,知道這部書的價值。我伯父一聽同意了,就決定賣地買這部書。正值年饉,人們的命都難保,有誰還要地呢?那時一畝地才值一兩銀子。伯父一狠心賣了50畝地,才得50兩銀子,又籌了50兩,湊齊100兩,約定在三原橋上交貨。牛才子說:這部書是三原縣的一寶,千萬不能讓縣政府知曉,如果三原縣政府知曉就要阻攔,不讓書出三原地界。我家有馬有轎車,伯父帶了買書之款坐著轎車,來到三原的橋上,付了款接了書,立刻乘車揚鞭,一溜風跑回櫟陽。

    從1928年下半年起直到1929年冬一直無雨,大旱之後緊接蝗災、瘟疫,蝗群過境,遮天蔽日,數百畝、上千畝莊稼須臾食盡。關中一帶,赤地千裏,據記載:全省受災地區達80餘縣,災民5355264人,其中關中314015人,全省因災死亡250餘萬人,到外省逃荒40餘萬人。因為災害全省人口從940餘萬減至650餘萬。這就是人們一提仍有後怕的“民國18年年饉”。這時我們家雖然還有些糧食,但按照伯父的計劃,也實行了計口授糧。

    我伯父在農業方麵是有天才又善於經營。因為年饉我失學了,我與長工同樣待遇,並生活在一起。這年冬天特別冷。雞叫二遍,我伯父把一家人都叫起來。那年月因為大旱,土地都結在一起,一犁就是一大堆土塊,關中方言把這土塊叫“胡基”。人們餓著肚子,但伯父讓我們早早起來,捶打“胡基”,或者挖秫黍(高粱)根,打掉根上的土,用秫黍根作柴燒(過去我家燒煤,這時買不起煤,就燒秫黍根)。我們一早打胡基,不大一會就餓得腰都直不起來。到地裏幹活我腰裏別一本書,當我與表兄抬秫黍根回家的路上,我讓他走在前邊,我跟在後邊,就把書擱在擔子上,邊走邊看。一次被伯父看見,生氣地吊下臉,動手就打我,還罵我:“懶蟲!你念書能當飯吃?”這時,他已忘記或者顧不得過去對讀書的重視和對我的期望,所以“小老虎”就一變而為“懶蟲”了。

    一直挨餓,人漸漸支持不住了,祖母年邁已經躺在床上起不來了。見此情景,伯父隻得向遠在山東的弟弟也就是我父親求援。他先把劉明齋先生請來,讓他給我父親寫信,向我父親要錢;又請張子昌先生給我父親寫信,結果都不見回音;他又到高陵縣,請世順魁字號的二掌櫃先生再給我父親寫信,還是不見回音。後來才知道,這些信到父親手中時,都被他的小老婆從中阻攔,父親未能給家寄錢,也未複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