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四、以羊喻事、喻理(1/3)

作者:何阿珺字數:7238更新時間:2019-09-21 11:44:10

    羊是人類最熟悉、也最親密的動物夥伴,在長期與羊打交道的過程中,一些“羊事”啟發了人們的智慧和靈感,人們從這些“羊事”上發現了其與“人事”的契合之處,於是,很多看似平常的“羊事”就閃現出了哲理的光芒,並對人生具有了某種指導意義。比如我們前文一再談到的羔羊之跪乳其母,這本是動物的習性使之然,可是人們從羔羊身上看到的是知孝、知禮;從羊之“執之不鳴、殺之不啼”上,人們看到了義;因羊圈破損而丟羊這麽一件小事,人們總結出了“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這樣的千古真理;羚羊掛角而眠,使文藝家們悟出了藝術的最高境界——含蓄蘊藉,不落痕跡。這些千百年所積澱下來的與羊有關的成語、俗語、諺語、歇後語等以其凝練而又生動、形象的特點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語言寶庫,同時也能使我們對中國之羊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羝羊觸藩,進退兩難

    李白《留別於十一見逖裴十三遊塞垣》一詩中有:“天張雲卷有時節,吾徒莫歎羝觸藩。”意思是天有晴有陰,雲有卷有收,吾輩也不必如羝羊觸藩般總是悲歎進退無措。詩句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李白所用之“羝觸藩”出自《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羝羊者,公羊也。公羊角掛在藩籬上,既不能進,也不能退。後來,人們常用“羝羊觸藩”來比喻進退兩難,如李白詩中所用的正是此意。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亦用到這個成語:“紂王沉吟不語,心下煎熬,似羝羊觸藩,進退兩難。”

    羊喜抵觸垣牆、藩籬,故除“羝羊觸藩”外,民間還有“羊頭插在籬笆內,伸首容易縮首難”的俗語,也表進退兩難之意。

    (二)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春秋戰國時,七國爭雄。楚懷王聽信了張儀奸計,入秦而不返,被軟禁。楚襄王繼位後不思報仇,不理朝政,整天尋歡作樂、荒淫無度,且親煙遠賢,楚國國勢日下,岌岌可危。良臣莊辛對此深感憂慮,多次諫言襄王,但襄王置之不理。莊辛預感楚國要大難臨頭,便避禍趙國。果不其然,五個月後,秦兵攻入楚國,占領了包括楚都郢在內的大片土地,楚襄王流亡在外。此時,他想起了莊辛,派人到楚國去請莊辛。《戰國策·楚策四》記錄了這段曆史。莊辛回國後見到楚襄王時說:“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裏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裏,豈特百裏哉?”意思是說,看見兔子才放犬去追,並不算晚,丟了羊才想起修補羊圈,也不為遲。楚國雖說被秦兵侵占,但隻要奮力抗擊,一定能收複失地。昔日湯、武能以百裏之地而昌盛,桀、紂卻以天下而亡,楚國擁有千裏之地,難道比不上湯、武?而桀、紂的教訓也不能不吸取啊!一句“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總結了楚國的過去、現在,並點明了將來應該做的,真可謂言簡而意賅。從莊辛的話可知,“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是當時的一句俗語,後固定為成語——亡羊補牢。人們用它來比喻事情出了差錯時應想辦法及時補救,免得以後再受損失。

    (三)大道以多歧亡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