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一節 為民請命貶陽山(2/2)

作者:李道英字數:4188更新時間:2019-09-21 12:07:59

    韓愈上疏之後,朝廷的反映是“天子惻然感,司空歎綢繆。謂言即施設,乃反遷炎州。”(《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說唐德宗“惻然感”,不過是回護之詞;說“司空歎綢繆”,可能不是杜撰。當時杜佑是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他對韓愈的上疏反映良好;所謂“謂言即施設”,即是說朝廷打算采納韓愈的意見,即刻停征今年賦稅。但最終結果呢?卻是“乃反遷炎州”,韓愈被貶官作了陽山縣的縣太爺。這又是為什麽呢?

    韓愈的上疏是在貞元十九年十一月三十日,貶官之日在十二月九日,前後大約十日,事情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上疏彈劾李實會招來不測之禍,韓愈未嚐沒有思想準備;但貶官到炎熱的陽山這荒蠻之地,卻是他始料未及的。陽山屬連州,在廣東,當時地極荒僻,貶到此地,等於流放。韓愈得此消息的反映是:“朝為青雲士,幕作白首囚”。早上還是有話語權的監察禦史,晚上就被作為囚犯流放了,極言貶官之快和對貶官的不解與不滿。韓愈對其中的蹊蹺曾有過多種猜測:“或自疑上疏,上疏豈其由?”說是因上疏惹禍,似乎理由不足。因為上疏是他一個人寫的,而貶官的不止韓愈,還有同僚張署、李方叔同時被貶;說是其他人陷害,又無實據;《新唐書·韓愈傳》說:“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似與史實不符。不過,韓愈的兩位弟子的說法,倒比較接近於事實。李翱在《韓吏部行狀》中說:“為幸臣所惡,出宰陽山。”皇甫湜在《韓文公神道碑》中說:“因疏關中旱饑,專政者惡之。”“幸臣”者“專政者”,李實也。德宗晚年昏聵,不信任宰相,專聽李實、韋執誼之輩,所以盡管宰相杜佑準備實施韓愈的建議,而由於李實從中作梗,使得事情發生逆轉,看來此說較為合理。

    韓愈如實向德宗報告災情,不加文飾,堪稱“實錄”;上疏對幸臣李實一詞不恕,可謂嫉惡如仇;上疏對百姓苦難感同身受,懇請皇帝開恩,可謂對百姓深切同情;韓愈上此疏,對皇帝“知恩思報,有見輒言”,可謂一片忠心。但結果不但被貶炎荒,而且限期急迫,須即刻上路,連安頓家小、與妻子告別的機會都不給,豈不刻薄寡恩?!

    人們常說:好人一路平安。按理說,好人應有好報,應該一路平安,然而曆史和現實的許多事實說明:好人往往難得平安。韓愈上疏被貶即是一例。韓愈為民請命,對皇上實話實說,卻落了個被流放遠荒的下場;而李實等權奸,橫征暴斂,草菅人命,卻靠玩弄權術而“好官我自為之”。世間哪有公平?哪有道理可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