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十一節 諛墓之譏(1/2)

作者:李道英字數:3400更新時間:2019-09-21 12:08:11

    碑文、墓誌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文體,“自後漢以來,碑謁雲起。”可見在東漢,這種文體已非常盛行。古人仙逝,其家人及門生故吏往往不惜重金為其撰寫碑文、墓誌銘,目的是敘其功德,褒揚忠烈,以便“信今(取信於當世)傳後(流傳於後世)。”隨著這種風氣的轉盛,一批寫碑誌文的文人也應運而生,比如蔡文姬的老爹蔡邕就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墓誌銘專家。此風至唐更盛,家裏死了人,千方百計要請名人寫碑誌;而一聽說誰家死了人,許多人爭搶著要為人家撰寫碑誌,市場異常火爆。當然,寫不能白寫,報酬一定是少不了的。當時沒有稿費一說,聰明人就給這種報酬起了一個很雅的名號,叫做“潤筆”。潤筆之豐厚,使不少文人趨之若鶩,如初唐的王勃,盛唐的李邕、王縉等都堪稱專家。

    韓愈文章寫得好,名氣大,自然是求撰者不絕於門。求的人多,寫的自然也多,相應地,潤筆也得了不少。不言而喻,也會引起一些人的羨慕或嫉妒。現存於韓愈文集中的碑誌文,如果加上祭文的話,總數在百篇左右,占其全部文章的四分之一還多。因此,後世遂有韓愈諛墓得金之說。所謂“諛墓”即是阿諛墓中的死人。阿諛死人,隱惡揚善,活著的人自然高興,也就樂意多付“潤筆”。後世說韓愈“諛墓”,無非是說韓愈人品不好,貪財好貨,違心地說死人好話。

    那麽,說韓愈“諛墓”起於何時、何人呢?這事還得追究到李商隱。李商隱有一篇文章叫《齊魯二生》,其中之一便是韓孟詩派中的怪詩人劉叉。文中講劉叉“亦一節士”,“任氣重義”,後因飲酒殺人,“變姓名遁去。會赦得出,後流入齊、魯,更折節讀書,能為詩歌。”後劉叉到長安,生活拮據,“穿屐破衣,以尋常人乞丐酒食為活。聞韓愈接天下士,步行歸之。”當他離開韓愈家時,見韓的案上有錢,“因持案上金數斤而去,曰:此諛墓中人所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不如給我老劉拿去花吧)!”此文一出,韓愈“諛墓”之譏也就不絕於耳了。

    韓愈的錢即使全是潤筆,在當時也得算是文人第二職業的正當收入;劉叉不經主人允許,私自將錢拿走,即使算不上偷、竊,這種順手牽羊之舉也不大光彩。所以當此之時,順口說句自我解嘲的話,給自己找個台階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大概也想不到這句話竟成為後人說韓愈諛墓的依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