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三節 出使契丹(2/2)

作者:李道英字數:2978更新時間:2019-09-21 12:08:36

    歐陽修出使契丹,可謂載譽而歸。嘉祐元年(1056)二月回到京城,向朝廷進獻“北使語錄”(出使的談話記錄),匯報了工作。從此,歐陽修幾乎成了接待契丹使者的專家。從嘉祐元年至治平二年(1066)十年間,史有明載的,歐陽修曾多次陪契丹賀正旦人使“禦筵於都亭驛”,由此足見他受朝廷的信任和與契丹人往來之密切。

    歐陽修不僅多次陪伴契丹使者,而且還多次幫助朝廷妥善處理與契丹的關係。如嘉祐二年,契丹主派使者到宋朝來,專為求宋仁宗的畫像。契丹這一要求,仁宗早已答應,但此時有大臣“欲拒而不與”。歐陽修認為不妥,於是上《論契丹求禦容劄子》,力陳“為國謀事者,必先明信義,重曲直,酌人情,量事勢”,若自食其言以拒之,“甚非中國待夷狄之術”,此事雖小,但後果嚴重,“臣恐釁隙(兩國關係裂痕)之端,自此而始。”因此事“上係國家利害”,故上書建議不可拒之,以免禍患而起。又如,據歐陽修兒子歐陽發等人口述:“契丹降人韓皋謨者,自言太叔(契丹主之叔父)使來(派使者來),言太叔謀取其國(發動政變),乞中國出兵為應。二府會議(在一起議論)其事,時有意主之者(有同意為其作外應者),將議從之。先公(歐陽修)爭曰:中國待夷狄,宜以信義為本,奈何欲助其叛亂?使事不成,(契丹)得以為辭(以此為借口鬧事)。主議者大笑,曰:迂儒,迂儒。公力爭不已,遂止(未同意此事)。繼而虜中太叔舉事(叛亂)不成而死。”由於歐陽修的極諫力爭,使宋朝免於卷進一場國際糾紛。足見歐陽修這個“迂儒”不但不迂腐,而且識大體、顧大局,洞悉事理。

    歐陽修堪稱一位契丹問題專家,為正確處理宋朝與契丹的關係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