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 漫漫求仕之路(1/2)

作者:李道英字數:3182更新時間:2019-09-21 12:08:54

    在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唯一出路就是讀書考科舉,入仕做官。在唐宋八大家中,除蘇洵是沒中進士、由朝廷直接給官外,其他七位均為進士出身。中進士的年齡分別為:韓愈二十五歲,柳宗元二十歲,歐陽修和王安石二十三歲,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九歲,而曾鞏則是三十九歲。那麽,曾鞏何以幾近不惑之年才考中進士呢?原因有二:一是生計之累,二是命運不濟。說他命運不濟,是他分別於二十四歲,三十五歲時兩次進士考試,都因不對主考官的口味而名落孫山。曾鞏雖是“千裏馬”,但不遇伯樂,也隻好“駢死於槽櫪”之間。這裏我們主要說說他的生計之累。

    曾鞏八歲時生母去世。十八歲時,在外做官的父親因得罪上司而被罷官家居,前後賦閑十二年。曾鞏有一個九十歲的祖母,六十多歲的多病父親,一個無力支撐家庭的哥哥,另有四個弟弟和九個妹妹。一家的生活重擔全落在曾鞏的肩上。養老,供弟弟們讀書,還要操持九個妹妹的婚事,他的日子實在艱難。在生存與仕途的矛盾中,他理智地選擇了生存——養家。曾鞏三十二歲才結婚,這在當時絕對是晚婚了。生活的重壓,使他失去了很多好機會。他在給歐陽修的信中就陳述過自己的苦衷:“祖母日愈老,細(小)弟妹多,無以資衣食,恐不能就其學,況欲行其他耶?”生計問題都難以解決,實在無暇顧及其他。

    後來他父親得到朝廷的詔書,他就陪者父親到了京城,但不久他父親便突然去世。舉目無親的曾鞏根本無力埋葬他的父親。他向已退休的宰相杜衍求援,杜衍慷慨解囊,出資安葬他的父親,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在感謝杜衍的《謝杜相公書》中如實講述了他當時的處境:“以孤獨之身,抱不測之疾,煢煢(qióngqióng,孤單,無依靠)路隅,無攀援之親,一見之舊,以為之托,又無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勢,下之可以動俗。”自己既無親戚,又無動人之言行可以讓當權者相助,也不可能讓普通百姓來幫助,著實狼狽。

    安葬了父親,曾鞏回到家鄉,生活完全陷入絕境。幸得當地知州出資幫他買了田地,才使他絕處逢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