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一節 編校曆代典籍

作者:李道英字數:2154更新時間:2019-09-21 12:08:59
曾鞏於嘉祐二年(1057)考中進士後,即調任太平州(今安徽省當塗市)司法參軍。“歲餘,召編校史館書籍,為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兼判官告院,為英宗實錄院檢討官。”(曾肇《行狀》)所以“編校史館書籍”,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整理古籍,即對古代的書籍進行校勘和編排。曾鞏學識淵博,幹這一行對他來說是如魚得水,而他在這一崗位上一幹就是十來年,直到熙寧二年(1069)他被調任越州通判。 在這十來年間,曾鞏對曆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對曆代圖書的聚散以及學術源流多有論述,並寫過許多敘錄,如《新序目錄序》《梁書目錄序》《烈女傳目錄序》《禮閣新儀目錄序》《戰國策目錄序》《陳書目錄序》《南齊書目錄序》《唐令目錄序》《說苑目錄序》等,並對一些作家的別集進行了校勘,寫下了《徐幹中論目錄序》《鮑溶詩集目錄序》等。 曾鞏以嚴謹的學風對這些古籍進行認真的校勘。如《烈女傳》《新序》《說苑》《戰國策》等,都是經西漢著名學者劉向著述或編定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著作已多有散佚或錯亂,亟需重新整理。像《戰國策》,劉向已作了整理和校訂。但至北宋,散佚情況已很嚴重,曾鞏又廣加訪求,補充,正其謬誤,整理出今本《戰國策》。曾鞏不僅對這些書籍進行了整理,還且還殫精竭慮,撰寫了這些極有價值的目錄序。如在《戰國策目錄序》中,曾鞏用傳統的儒家政治主張和倫理觀念看待問題,認為儒道是根本的政治準則,是永遠不可動搖的,而“法”則是可以因時而異的。他指責戰國的遊說之士們違背了儒道,靠詐偽手段進行政治活動,以“邪說”惑主害天,最終結果是身死國滅,“為世之大禍”。曾鞏不加區別地指斥和否定戰國時期的謀臣策士,的確表現了他囿於儒家立場而產生的偏見。曾鞏又充分肯定了這本書的曆史價值,同時他還認為:禁其“邪說”的最好辦法不是將其書廢棄或銷毀,而是要使當世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後世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這顯然是比秦始皇的焚書和清代統治者的禁書要高明得多了。 曾鞏這些書目的序文,前人有相當高的評價:明人茅坤認為曾鞏的文章中“序記為最”(《唐宋八大家文鈔·曾文定公文鈔》);清人方苞認為:“南豐之文長於道古,故序古書尤佳。淳古明潔,所以能與歐、王並驅,而爭先於蘇氏也。”(引自劉大櫆《唐宋八家文百篇》)這些評說多從儒家立場出發,也不無過實之處,但從文章的文字技巧來說,這些序文都寫得簡潔嚴謹,質樸醇厚,風格雍容和平,確能體現曾鞏文章的基本特色。 曾鞏以其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態度,曆十年之久,編校整理了許多古籍,為古代文化典籍的流傳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是我們應該永遠感謝他的。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