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不平凡的青年時期(1/2)

作者:李道英字數:3010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00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縣)人。他出生於儒學仕宦之家,其父王益,是個頗有政績的下級官吏。王安石青少年時代隨父宦遊四方,對社會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中進士,任淮南節度判官。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屢求外任,先後出任鄞(jǐn)縣令、舒州通判、知常州、提點江東刑獄等職,頗有政績。仁宗嘉祐四年(1059)入京任度支判官,不滿於國家的積貧積弱,立誌“改易更革”,寫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措施,但仁宗、英宗均未采納。神宗即位,王安石又任江寧知府、翰林學士等職。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任宰相,開始了曆史上有名的“熙寧變法”,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免役、市易、保甲等法,以期富國強兵,鞏固宋王朝的封建統治。但新法遭到因循苟且的舊官僚們的堅決反對,王安石曾於熙寧七年(1074)罷相,熙寧八年複出,又於熙寧九年罷相。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晚年退居金陵,信奉佛、道,以遊山玩水、讀書著述為事。宋哲宗元祐八年(1086)病逝於鍾山,享年六十六歲,諡號“文”,後世又稱王文公。

    王安石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列寧譽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進步意義。

    王安石又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反對西昆派,把文學看做政治鬥爭的工具,強調文章要明道,經世致用,重視作品的社會意義。其散文成就頗高,尤以議論文、墓誌和“記”體成就最大,文字簡潔、直抒胸臆,見解精深、結構嚴謹,形成雄健峭拔的風格,對宋代古文運動做出了積極貢獻,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詩成就最高。前期詩多反映社會現實,思想性強;而其詠物抒懷、酬答贈別的近體詩,風格獨特,藝術上臻於成熟。其後期詩被稱為“半山體”,亦稱“王荊公體”,對江西詩派及南宋詩人頗有影響,曆來為人們所重視。其詞雖然不多,但意境開闊,“一洗五代舊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