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節 上仁宗皇帝萬言書

作者:李道英字數:2394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01
仁宗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入京任三司度支判官。他深刻認識到“天下之財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必須“改易更革”,於是寫下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洋洋萬言,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建議。《宋史·本傳》稱:“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誌。” 文章開宗明義,指出國家之所以“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根本原因是在“不知法度”。接著就在“法度”上大做文章,先是批評“方今之法度,多不合於先王之政”。王安石所謂“先王之政”主要又來自孟子:“以孟子之說,觀古今之失”。王安石以“法先王”來進行改革,同時他指出:所謂“法先王”隻是法其意,而非法其政,即是說不能“呆信古法”。 如何才能做到“法其意”,王安石首先提出了人才問題。他指出,當時的許多官吏都是“不才苟簡貪鄙之人”,文臣不熟武事,就把邊防交給一群奸悍無賴之人,因此吏製必須改革;學校裏隻講章句,學生所學全是無補之學;科舉以詩賦為試,官員對治道一竅不通;恩蔭給官,不問才學,隻憑家世;因此學校和科舉必須改革。他認為對官吏應實行法製,要“裁之以刑”。對於選拔、培養人才,他提出了一係列陶冶人才之道,即“教之之道”“養之之道”“取之之道”“任之之道”。所謂“教之”,即以學以致用為唯一標準;所謂“養之”,就是“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即用豐厚的俸祿使之廉潔,以種種製度來約束他們,如有違犯,則繩之以法;所謂“取之”,即痛改詩賦取士的模式和痛改不合理的恩蔭製度;所謂“任之”,即區別人的道德和能力之高下,分而任之,使人盡其才。 《言事書》還特別突出了王安石的理財思想。針對北宋積貧積弱的現實,他把理財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認為國家財力困窮,官員貪汙腐敗,在很大程度上是“治財無其道爾”,即理財不得其道。對此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即通過發展生產、廣開財源來解決財政困難的問題。 此外,他對國家軍力軟弱,官吏享樂成風,坐吃山空等問題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主張。 王安石還明確指出,他之所以上萬言書,目的就是要進行政治改革,革除“苟且因循之弊”,以期“合於當世之變”,所有這一切都表現了一位有實踐經驗的傑出政治家的膽略和氣魄,也是他日後實行“熙寧變法”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王安石在《言事書》中也預測到:“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這應該說是王安石的自知之明。因為他的這些改革主張,正觸犯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此論一出,就有人攻擊王安石“迂闊”,甚至說他要亂國。由於社會阻力太大,所以《言事書》呈送之後,並未引起仁宗的注意,也未提起執政者的興趣,而王安石也並未因此而受到重用。但他的改革願望和過人的膽識,卻在士大夫中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也使其日漸成為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