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一節 煉一“綠”字長精神

作者:李道英字數:2386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11
王安石是北宋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作詩態度十分認真。他非常重視詩歌字句的錘煉,尤其喜歡改詩。他不僅為同時代人劉貢父、王仲至改詩(見《王直方詩話》),而且還為前人改詩,如謝貞的《春日閑居詩》中有“風定花猶舞”一語,王安石認為“舞”字不好,於是將其改為“落”字,《彥周詩話》稱其一改,“其語頓工”。王安石既有改他人詩之癖好,更有改自己詩的習慣,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修改《泊船瓜洲》一例。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二次拜相,奉詔入京,舟次瓜洲,有感而作七絕《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自景祐四年隨父定居江寧(今南京市)後,江寧就成了他的一處棲息之地。他第一次罷相後,即寓居江寧之鍾山(紫金山)。此次離開鍾山赴任,感情相當複雜。首句以輕快的筆調寫自己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京口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與長江北岸的瓜洲(在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隔江相望,一水之隔,頃刻即到。次句寫在瓜洲回望鍾山。遙遠的鍾山,在詩人看來,不過是“隻隔數重山”,近在咫尺,表達了詩人赴任時愉快的心情和對鍾山的依戀。三四句則更進一步表現了詩人矛盾的心情:“春風又綠江南岸”,春回大地,萬物生機盎然,這與詩人奉詔回京,重沐皇恩的心情十分和諧,但“明月何時照我還”一語則分明表現了詩人對複雜政治鬥爭形勢的憂慮。變法圖強,是他的政治理想;悠遊林下,是他的生活理想。鑒於變法遇到的強大阻力和他本人受到的來自各方麵的攻擊,他又強烈希望自己能早日辭官歸隱。這一“還”字,充分體現了詩人對政治鬥爭的厭倦和剛登程已盼歸期的心境。 這首寫景抒情的小詩構思新穎別致,情景交融,使人讀之餘味無窮。但這首詩之所以知名度高、為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則是其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尤其工於煉字。據宋人洪邁《容齋續筆》卷八載:“吳中士人家藏其稿,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複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餘字,始定為‘綠’。”王安石認為“到”“過”“入”“滿”等字“不好”,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字都隻是從“春風”本身的流動而言,既顯得抽象,又未寫出春風的個性和本質。而著一“綠”字,即寫出了萬物“春風吹又生”的特點:春回大地,春風拂煦,千裏江岸,一片新綠,不僅把春天寫得生機盎然,使全詩頓長精神,而且也使讀者為之神情一震,喜悅萬分。 當然,用“綠”字描寫春風,發明權不歸王安石。唐代詩人的詩中已經屢見,如李白《侍從宜春苑詔賦龍池柳色初晴聽新鶯百囀歌》:“春風已綠瀛洲草,紫殿紅樓覺春好。”丘為《題農父廬舍》:“春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溫庭筠《敬答李先生》:“綠昏晴氣春風岸,江漾輕輪野水天。”王安石最後確定“綠”字,或受前人啟發,但他絕非抄襲前人,而是精益求精,反複推敲,融注了自己的心血,寫出了新意,的確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