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少年英才(1/2)

作者:李道英字數:3798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12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嘉祐六年(1061)通過製科考試後,步入仕途。熙寧二年(1069)神宗任命王安石為相,正式實行熙寧變法,蘇軾對此持反對態度。由於與新法不合,被迫遠離朝政,先後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豐二年(1079),被政敵以謗訕新政的罪名治罪入獄,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案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量移汝州。哲宗即位後,舊黨執政,蘇軾被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製誥。但蘇軾因反對司馬光等人盡廢新法,又得罪了舊黨,再度被排擠,先後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哲宗親政後,新黨複起,蘇軾又被當作舊黨要員加以迫害,以“譏斥先朝”罪先後被貶到英州(今廣東省英德縣)、惠州(今廣東省惠陽縣)、儋州(海南島)。建中靖國元年(1101)徽宗即位,蘇軾遇赦北歸,結束了七年嶺南流放生涯。是年七月病逝於常州,諡“文忠”。

    蘇軾的思想比較複雜,雖然以儒家思想為主,但老莊哲學和釋道思想也很濃厚,特別是受打擊迫害後,更是如此。蘇軾在政治上主張革新,但同時主張“漸變”和“人治”,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他始終關心國計民生,關心人民疾苦,在各地方官任上都政績斐然。蘇軾為人耿直正義,才意邁峻,重節操;同時又放曠樂觀,隨緣自適,善諧謔,極具個性。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的文壇領袖,是詩文革新運動的集大成者。其古文運動的理論與古文創作都達到了完善的地步。其文眾體兼長:論說文立意新穎,論證精辟,縱橫馳騁,波瀾層出;抒情散文充滿詩情畫意,形成行雲流水,舒卷自如,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風格。他的詞在內容上對前代是一個大發展、大開拓,風格上又在婉約派的一統天地外別開豪放與曠達兩派,對詞的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傳世。

    蘇軾幼年聰慧,然其父蘇洵宦遊四方,故其啟蒙教育由其母親程夫人親授。

    蘇軾的母親程氏是大理丞程文應的女兒,知書識禮,深明大義。她不但教孩子們識字,而且常以古代仁人誌士的事跡來鼓勵孩子。蘇軾八歲入鄉校,老師是天慶觀的道士張易簡。三年後又從鄉校回到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十歲時,母親為他講述《後漢書·範滂傳》。範滂是東漢末年的名士,有節操,“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終因黨錮(gù)之禍而被宦官殺害。當時漢靈帝昏聵,大誅所謂“黨人”。範滂為了不牽累別人而去自首,臨行與母親告別,他讓母親“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其母說:“汝今得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亦何恨!”母親講到範滂,慨然歎息。蘇軾在一旁聽得也很受感動。他對母親說:如果我做了範滂那樣的人,母親會同意嗎?程夫人回答說:你能成為範滂,我為什麽不能成為範滂的母親呢?蘇軾聽了非常激動,“奮勵有當世誌”。(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其母也十分高興,說:“吾有子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