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節 西湖蘇堤

作者:李道英字數:1936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15
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不滿新法,遭人嫉恨,乞外任以避之,出為杭州通判。當時新法正如火如荼地推行。蘇軾不但於詩中對新法的某些弊端表示不滿,而且“常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少安。”“吏民畏愛,及罷去,猶謂之學士,而不言姓。”(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 哲宗元祐四年(1089),蘇軾因與舊黨中某些人政見不合,不能見容,於是又求外任,即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蘇軾出至京郊,宣仁太後即遣內侍賜龍茶銀合,慰勞甚厚。蘇軾自熙寧七年(1074)離開杭州至此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但杭州“吏民習公舊政,不勞而治。”這一年正趕上大旱,“饑疫並作”。蘇軾向朝廷請示,免除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故米價不漲;又多方籌款買米以救饑民。次年春天,又減價賣“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蘇軾又多方籌資,作(zhān)粥,藥劑,救治百姓,活者甚眾。這年秋天又下大雨,太湖泛濫,毀壞莊稼。蘇軾知來年必有饑荒,於是又向朝廷請求免除上供米一半,又籌資多買平價米儲備,以備明年平價賣出。因此,吳越之民皆免於流離失所。他還想方設法幫助百姓解決了吃淡水的問題。 中唐白居易為杭州太守,修白堤,放西湖水入運河,灌田千頃。然湖水多葑(fèng,菰菜之根),易堵塞水流,須年年疏通,而“近歲廢而不理,至是湖中葑田積二十五萬餘丈,而水幾無矣。運河失湖水之利,則取給於江潮”。而江潮多淤泥,成為市井大患。蘇軾到杭州後,疏浚茅山、鹽橋二河,使潮水不再入市;又修複唐刺史李泌引西湖水所作之六井,使百姓稍獲其利。 為了徹底解決湖中的葑田問題,蘇軾又到西湖考察。他看到湖中葑田太多,清理出來也無處堆放;且西湖南北三十裏,環湖往來,一天也到不了。如果取湖中葑田堆積湖水成為長堤以通南北,“則葑田除而行者便”。葑田除去,招募人們種菱角,春天除草,則湖水不再會被葑田堵塞。計劃訂好後,即請示朝廷,又多方集資,招募勞工,很快修成了大堤。“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圖畫,杭人名之蘇公堤。”(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蘇堤的修築,不僅保證了水資源的利用,方便了交通,而且成為杭州西湖上一道靚麗的風景,是西湖遊客的必到之地。 蘇軾二十年間兩次任杭州地方官,有德於民,所以“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一個封建官吏,能如此深得民心者,真乃鳳毛麟角。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