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節 徐州抗洪

作者:李道英字數:2168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15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蘇軾由密州知州改為徐州知州,四月赴任。同年七月十七日,黃河於澶淵之曹村決口,“東流入钜野(今山東省濟寧市附近),北溢於濟(濟水),南溢於泗(泗水)”(蘇轍《黃樓賦序》)。八月二十一日,大水抵達徐州城下。“餘兄子瞻,適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準備)畚(běn,簸箕)鍤(chā,鐵鍬),畜土石,秋芻茭(chújiāo,幹草,飼料),完窒隙穴(堵塞堤上洞隙),以為水備,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有二丈八尺,塞東、西、北門,水皆自城際山,雨晝夜不止。”(蘇轍《黃樓賦序》)當時情況十分危急,徐州城隨時有危險,此時一些富人爭相逃出城外,躲避洪水。蘇軾說:“富民若出,民心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阻止了富人出逃,從而安定了民心。蘇軾又親自到武衛營,動員官兵一起抗洪搶險。武衛營的卒長也被蘇軾為民著想、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感動,大聲呼喊說:“太守猶不避塗潦(泥水),吾儕(chái,輩)小人效命之秋也。”遂拿起工具率領士兵光著腳,穿短衣去修築東南長堤。堤成,大水衝到堤下,終不能入城,城裏百姓這才安定下來。但因雨不停,河水暴漲,在此危急關頭,蘇軾“廬(居住)於城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從而不僅築起了護城大堤,而且又加固了城牆。另據蘇轍《黃樓賦序》雲:“方水之淫也,汗漫千餘裏,漂廬舍,敗塚墓,老弱蔽川而下,壯者狂走,無所得食,槁死於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習水者浮舟楫,載糗(qǐu)鉺(米麥製成的幹糧)以濟之,得脫者無數。”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奮戰,終於戰勝了這場特大洪水,保住了全城百姓的生命財產。大水退後,朝廷隻派人堵塞了澶淵曹村黃河的決口,未能顧及徐州。蘇軾認為“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於是請求增築徐州城。觀察水勢,用木頭加固;修成木岸,以防洪水再來。木岸完成,朝廷降詔褒獎,徐州百姓和蘇軾更加親近,並永遠思念他。 抗洪取得最後勝利,於是蘇軾就在蘇州城東門修建了一座大樓,以黃土塗飾,取其“土實勝水”之意,稱為黃樓。此樓為徐州人合力所建。樓成,蘇轍過徐州,“將登黃樓,覽觀山川,吊水之遺跡,乃作黃樓之賦。”蘇轍的《黃樓賦並序》以及其所撰《東坡先生墓誌銘》中,對蘇軾徐州抗洪事均有詳細敘述。 作為一位封建官吏,麵對無情的自然災害,蘇軾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安危:洪水來之前,早作準備;洪水到來時,安定民心;情勢危急時,他身先士卒,堅持在大堤上抗洪數十天,過家門而不入;洪水過後,又加強堤防,以防後患。曆史上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世代傳為佳話。但當我們提到大禹時,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蘇軾。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