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六節 泛舟赤壁抒情懷

作者:李道英字數:2710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20
離黃州城西北數百步遠的長江邊上,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赤壁。實際上,三國時赤壁之戰的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魚縣東北,而湖北黃岡的赤壁又叫赤鼻磯,因這裏也叫“赤壁”,故自唐以來常有詩人墨客提起這個令人浮想聯翩的地方。 蘇軾被貶黃州,常到這裏來,或登高,或泛舟。他在這裏不僅寫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的千古絕唱,而且也寫下了《赤壁賦》和《後赤壁賦》這樣的文賦極品。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已明確交代,湖北黃岡的赤壁隻是“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可見,這裏是否是“周郎赤壁”對他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此遊賞,借此填詞作文,以抒情懷。 前後《赤壁賦》均寫蘇軾自己月夜與友人泛舟江中的感受。《赤壁賦》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這天晚上,“蘇子與客舟遊於赤壁之下。”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江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暢遊境界中,透露出作者瀟灑依然的心情,同時,這種若有若無的虛幻之感又引出了主人和客人對人生的兩種不同見解。客人吹簫,淒然有聲,在回答主人“何為其然乎”的問話時,說到當年赤壁之戰時曹操這位“一世之雄”,而今早已是過往雲煙,從而發出“況吾子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人生哀歎,確是一種人生無常的消極人生觀。但作者並未沉溺於此,而能以理馭情,以答話的方式,表達了對人生的另一種看法:用水、月的變與不變來說明不必羨慕它們,並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以超越時空的視野,表達了一種冷靜深刻、通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從而使客人轉悲為喜,極盡遊樂之歡。當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閑職,此文是一篇排遣自己內心苦悶、聊以自慰的作品,既表現了他縱情山水、寄意風月的老莊思想,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情緒,也表現了他在逆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沉淪悲傷、樂觀曠達的思想情懷和生活情趣,這在封建士大夫中也是難得的。 《後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的十月十五日。如果說前賦重在說理談玄的話,後賦則以敘事和寫景為主。開頭由敘述過黃泥阪時踏月賞景引起重遊赤壁的興致,接著主要是寫景記遊。景物則是與前賦秋景不同的初冬之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記遊則主要寫自己舍舟登山獨遊的見聞:“履巉岩,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劃燃長嘯,草木震動。山鳴穀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廩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這裏寫的是自然之景給作者的感受,但這又何嚐不是作者當時艱險政治處境及恐懼心理的體現呢?最後寫鳴鶴掠舟而引出道士揖見之夢,在神秘氣氛中結束全文,使文章也更富虛無色彩,表現了作者出世入世的思想矛盾和苦悶心情。 赤壁二賦是蘇軾遊記文字中的極品,是其文賦的名篇。其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的有機結合,其流暢的語言,飽滿的感情,深奧的哲理,優美的意境,不但是後人了解蘇軾黃州時期思想情懷的形象素材,更給人們帶來無盡的美的享受。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