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五節 一蓑煙雨任平生

作者:李道英字數:2342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19
蘇軾在黃州,物質生活匱乏,政治環境險惡,但他永遠不可磨滅的,是其頑強不屈的執著精神。麵對逆境,他沒有頹唐,而是以“自娛”態度對待之。何謂“自娛”?他在《與子明兄一首》中作了回答:“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這種曠達、灑脫的心態,不時流露於其詩詞之中。 如其《西江月》一詞,詞前小序雲:“春夜蘄(qí)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溪橋上,解鞍曲肱(gōng,彎曲著胳膊)少休。及覺,已曉。亂山蔥蘢,不謂塵世也。書此詞橋柱。”其詞曰:“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宵(層雲)。障泥(用以遮擋泥土的馬韉)未解玉驄(cōng,白馬)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皎潔的月色)。解鞍欹(qí,傾斜)枕綠楊橋。杜宇(杜鵑)一聲春曉。”小序即寫得疏朗飄逸,極富韻致,宛如一篇優美的散文,而詞更寫自己夜飲醉臥溪橋之上,拂曉醒來,溪水明月,春樹鳥啼,仿佛進入仙境。小詞反映了他在黃州曠放的生活,更展示了他坦蕩、灑脫的內心世界。 再如其《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丘冷。”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這首抒寫詞人幽憤寂苦之情的作品,更表現了作者不同流俗的高潔品行。這種筆下無一點塵俗氣的詞境,正反映了詞人胸中“無一點塵俗氣”。其高潔、坦誠、美好的心靈世界,確為難能可貴。 尤能代表蘇軾在黃州的思想情緒和人生態度的是其名作《定風波》。其詞前小序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此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時蘇軾貶黃州已經三年。據《東坡誌林》雲:“黃州東南三十裏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看)田。”說明作者此次到沙湖去是為了看地,途中遇雨,有感而作。其詞曰:“莫聽穿林雨打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上片寫遇雨的情景,作者不以風雨為意,大有“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氣度,並表明隻要有一領“蓑衣”,就足以應付一生之“風雨”。下片寫回程中雨過天晴的情景。在作者看來,晴也好,雨也罷,均為外物,於己無關,表現出一種隨順自然的道家思想和無差別境界的佛家思想。此詞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既是極普通,又是胸無滯礙的智者形象,充分表現了詩人不為憂患所動搖,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節操,和不隨物悲喜的超曠情懷。雖不乏逃避現實的情緒,但其不懼憂患,忘懷苦樂的樂觀精神和從容應對人生挫折的態度,亦頗為難得。 “一蓑煙雨任平生”,可謂蘇軾在黃州,抑或在其一生中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