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一節 惠州四年

作者:李道英字數:2180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24
哲宗紹聖元年(1094)四月,蘇軾以“語涉譏訕”“譏斥先朝”的罪名落去了端明殿學士和翰林侍讀學士二職,並被撤銷了定州知州的職務,以左朝奉郎(正六品上)知英州,但不久即降為充左承議郎(正六品下)。蘇軾離開定州前往英州,行至當塗(今安徽省當塗市),又改授建昌軍(治所在今江西省南城)司馬,惠州(今廣東省惠陽東)安置;行至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又改貶為寧遠軍(今湖南省寧遠縣)節度副使,仍惠州安置。蘇軾一路南下,謫令屢改,國家行政已經失去理性,蘇軾的命運也隻能聽從擺布。途中,蘇軾決定將家人安置於陽羨(今浙江省宜興市),在小兒子蘇過和侍妾王朝雲的陪同下奔赴貶所,同年十月到達惠州,蘇軾時年五十九歲。 年近花甲的蘇軾在惠州初居合江樓(實為城樓),後移居嘉祐寺鬆風亭。蘇軾被發配到如此荒遠之地,已經很難再做北歸之想。紹聖二年(1096)七月五日,其愛妾朝雲病逝於惠州,時年三十四歲。失去朝夕相伴的親人,對六十二歲的蘇式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但蘇軾並沒有被苦難和不幸打倒,更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念。就在這一年,蘇軾買地建房,鑿井栽樹,在當地的白鶴峰營建新居。第二年,二十間新房落成,題寫了“德有鄰堂”“思無邪齋”,且“下有澄潭,可飲可濯。江山千裏,供我遐矚(遠眺)”(《和陶時運四首並引》其二)。也在此時,長子蘇邁被授韶州仁化(今廣東省仁化縣)令,攜孫子來看望離別三年的老父親,蘇軾甚感欣慰。 蘇軾在惠州雖多曆憂患,但終於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他不但在《遷居》詩中唱出了“已買白鶴峰,規作終老計”,打算在此地度過餘生,而且還在《食荔枝二首》中為自己找到了充足的理由:“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雖身處逆境,但其放達、瀟灑的人生態度和傲然挺立的形象仍隨處得以顯現。他在《縱筆》一詩中寫道:“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鍾。”年邁體衰的詩人,在荒蠻之地,能有如此通達、灑脫的風度和不屈於任何壓力的放曠情懷,確為古今少有。清人紀曉嵐評議此詩曰:“失意之人作曠達語,正是極牢騷耳。”(《詩集》卷四十)這無疑是點破了蘇軾放達、瀟灑背後的深層含蘊。據曾季狸《艇齋詩話》說,當時的宰相章惇看到此詩後大為光火,他不願意看到自己的政敵日子過得如此瀟灑,於是再將蘇軾貶為瓊州別駕。 剛與家人團聚的蘇軾竟然又被貶到當時“非人所居”的海南島。自古以來,被流放到海南島的人很少有能生還,年邁的蘇軾自然也不抱再回來的希望。他把家安置在白鶴峰,帶著小兒子蘇過毅然前往。家人送行,子孫慟痛於江邊,在生離死別中結束了惠州四年的貶謫生活。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