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3 俄國是列寧主義的故鄉(1/5)

作者:王國傑字數:16122更新時間:2019-09-21 15:27:07

    俄羅斯的發展是20世紀人類政治生活、經濟發展、軍事抗衡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20 世紀人類發展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與俄羅斯有關,尤其是它的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需要研究和總結的東西很多很多。在19世紀末,俄國出現了一批偉大的探索者,如列寧、普列漢諾夫、布哈林等,俄國成了列寧主義的故鄉。80多年前,在沙俄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幾十年寶貴的實踐中,蘇聯發生過一係列驚心動魄的鬥爭,發生過許多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取得過為全世界人民所矚目的輝煌成就,也遭受過前所未有的挫折與失誤。尤其是經濟長期上不去,高速度、低效益、人力物力浪費,甚至還出現過人們吃不飽肚子的困難時期。搞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國強民不富,最後落了個聯盟解體的悲痛結局。但是,無論是他們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對世界各國人民來說都是一筆寶貴財富。處於改革大潮中的中國人民更應珍視這筆財富。正如列寧說過的,“迄今有些已滅亡的政黨,它們之所以滅亡了,就是因為它們驕傲起來,不知自己力量之所在,因為它們怕說出自己的弱點。可是我們不會滅亡,因為我們不怕說出自己的弱點,而且能夠學習克服這些弱點。”可惜的是列寧親自創建的黨後來“驕傲起來了”,沒能夠學會克服自身的弱點,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之所在,被人家(也可以說是被自家)趕下台,從執政黨變成了一個在野黨,基本沒有發言權和影響力了。

    蘇聯曾是全世界無產階級敬仰和向往的地方。因為在那裏,出現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工農當家的政權。蘇聯的成立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從無到有,從一國到多國。在此之前,世界上所有國家不是資本主義的,就是資本主義的殖民地,與其對抗的製度還沒有。馬克思的曆史貢獻就在於他把空想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社會主義,列寧的曆史功績就在於他把科學社會主義變成了實踐社會主義。由於進入社會主義的國家都是些政治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商品經濟都不發達,民主與法製也不健全。所以,各國社會主義在實踐中都出了些問題。社會主義各國既嚐到過勝利和成功的喜悅,也飽受挫折和失敗的困擾。但是,這幾十年社會主義實踐,仍是20 世紀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20 世紀最偉大、最深刻、最具世界意義的社會實驗工程。到現在中國等幾個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成就仍在證實著這種製度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中國人今天的改革大業就是對列寧當年在農民占多數國家經濟建設道路探索的繼續。

    正如中國學者周尚文、唐妍指出的:任何實驗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社會實驗尤為如此,因為它所涉及的是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它比自然科學實驗要複雜得多。它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社會實驗需要幾代人的不斷實踐、不斷探索、反複認識、不斷總結。因此社會實驗不可避免地要經受各種磨難與反複,才能從幼稚走向成熟。尤其是蘇聯的社會主義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實驗,難度更大,磨難更多,反複是不可避免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但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是走向成熟的最好營養品。馬克思說過,無產階級革命者常常會“十分無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圖的不徹底性、弱點和不適當的地方。它經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進中停下腳步,返回到仿佛已經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開始把這些事情再做一遍”。在人類曆史長河中,20世紀的社會主義隻是一個初期實驗階段,社會主義要走的路還很長。駐足21世紀之初,認真回顧與總結20 世紀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社會主義走向成熟的重要條件。

    蘇聯曾是中國革命的榜樣與楷模。孫中山先生在20 世紀初就曾提出過“以俄為師”的口號。50 年代中國曾流行過這樣一句話:“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當初我們到底要向蘇俄學什麽?後來我們到底向蘇俄學了些什麽?這些都需要我們認真地去思索。這點是由俄國和中國的落後國情決定的。1917年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1949 年的中國資本主義不發達。在這樣的國家,無產階級既要打倒封建製度,又要推翻資本剝削。正如列寧講的,與其說俄國無產階級苦於資本主義,還不如說其苦於資本主義不發達。俄國無產階級首先要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還要清除阻礙社會主義發展的障礙物。另外,俄國的資產階級很軟弱。列寧說過,1812年十二月黨人起義是俄國資產階級第一次革命,也是最後一次革命。1917 年二月革命中出現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既無能又軟弱。他們無力解決和平、土地、麵包問題,因而也沒有獲得人民大眾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初期,列寧首先提出土地國有化,並把所有銀行和大工業收為國有。他認為這些措施隻是“走向社會主義的步驟,決不等於實行社會主義”。列寧特別強調土地國有。他認為:“實行土地國有化之後,土地的分配應根據自由的商品農業的要求,土地分給善於經營的農場主,而不是分給懶惰的農民。因為這些農民大都是按照舊傳統來經營,隻適應宗法經濟的條件,而不適合資本主義的條件。這種國有化就是完全消滅土地私有製,經營土地有充分自由。”列寧講的要點是:一是大宗生產資料(包括土地、礦山、交通、銀行、資源等)一定要收為國有。二是讓人們有經營自由。三是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及私有經濟既允許存在,又要加以限製。可見在1917—1918年蘇俄的經濟結構是多元的,列寧主張的是一種混合經濟體製。到1918—1921年蘇俄三年內戰時期,為了應付戰爭,他們不僅限製和取消了經營自由,而且擴大了公有製,造成了新政權的危機。1921—1928 年列寧的新經濟政策首次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聯係起來了,提出讓農民先富起來。但在所有製問題上沒有突破。到了30 年代,由於國際局勢的惡化,戰爭臨近,斯大林人為地加速了生產關係的變更,國家經濟生活完全實行高度集權的國家製定的計劃體製。地方和企業無自主權,私有經濟和外資企業無立足之地。這種體製既無競爭力,也沒有效率和活力。中國從1949年的土地改革,到1956 年的公私合營,再到1958 年的三麵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基本上完成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走的就是蘇俄道路,基本上排除了私有經濟。國家包攬了一切,國家什麽都管。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人為地把生產關係拔得越高,生產力水平就越低。經濟生活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單一的國家所有製弊病肯定很多。按理說公有製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人的目標,盡力讓公民進行自治管理。但是後來在實踐中這種國有製就是把經濟管理權交給了政府,交給了官員,把國有企業變成了官辦企業,這就必然導致了官僚主義,使社會主義企業陷入困境,而且越陷越深,經營困難越來越大。當然也有效益很好的國有企業,他們內部運行機製很好,但畢竟是少數,不占主流。有人講至今中國和俄羅斯都沒有完全獨立意義上的自主企業,沒有成熟的企業文化,沒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名牌產品,無法與發達國家的品牌去搶占國際市場,特別是高科技產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