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2 俄羅斯經濟轉軌中的問題(1/4)

作者:王國傑字數:9688更新時間:2019-09-21 15:27:15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後,蘇聯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滑,綜合國力明顯下降,社會問題明顯增多,體製弊病日益暴露,改革阻力越來越大。蘇聯經濟完全跌入低穀時期。19 89 年經濟突然變得很糟,40%工業企業虧損,供應短缺現象加劇,到處是搶購風,社會狀況惡化。197 9—1 982 年蘇農業連續 4 年歉收,為進口糧食花去國家大量外匯。

    蘇聯70 年發展曆程中的幾次改革失敗的原因何在?為什麽每次改革都以極大的熱情開始,又總以失敗的結果告終,改來改去,總改不好。阻礙蘇聯改革及經濟發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認真總結蘇聯改革的成效得失,對於我們來說也很有價值。它能引起我們對許多問題的深入思考。

    第一,應看到蘇聯幾次改革都不徹底的根源是在理論上沒有重大突破,在實踐上對斯大林體製存在的痼疾破除的不徹底,總是陷入一種向前衝一下,向後退一步的怪圈之中。蘇聯每一次改革都成功地給經濟發展以有力的推動,但總是在5—8 年之後便被推翻,而且還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畸形的、失衡加劇的負增長時期。改革的指導思想不明確,總是想對舊體製修修補補,尤其是對市場調節、貨幣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央與企業關係處理不好,總是找不著民主與集中、集權與分權、政治與經濟、宏觀控製與微觀搞活、計劃與市場、國內與國際等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也就是說,他們始終沒有找到一條適合於俄國國情的建設道路,這就難免失敗,難免反複,難免走彎路。成功的改革一定要有成熟的理論作指導,更需要成熟的政治家來統帥。蘇聯曆次改革失敗的一個共同原因就是改革者低估了習慣勢力和反對勢力的能量,低估了蘇聯經濟的變形程度、失衡程度和落後程度。

    第二,蘇聯改革總是引起權力之爭,而這種爭鬥又總使改革大業夭折。改革要由人來操作,蘇聯曆次改革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都是由某一領導人發起的,而且,在決策的上層總會出現改革派和反對派兩種對立力量,互相指責,互相牽製,互相抵消。許多改革的重大決策爭論不休,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廣大群眾沒有成為改革的主力軍,每次改革都沒有得到廣大群眾的廣泛支持。最終仍是舊的官僚體製取勝,改革者總是以下台告終,群眾沒有成為改革的主力,改革大業也就難逃被扼殺的結局。

    從一定意義上講,改革就是權力和利益的再分配。改革的主要對立麵就是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體製,即舊的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必然會觸及一些特權階層的既得利益。這些人往往又把個人特權看得比整個民族利益與社會發展更為重要。這個由黨、政府、經濟界保守勢力組成的龐大集團,能夠將任何激進的改革派勢力壓垮,改革越深入,阻力會越大,改革往往無法徹底進行。而且,蘇聯人民長期生活在低消費、低工資、低效益的體製下,人們過慣了缺乏競爭、沒有風險的安穩生活,缺乏冒險精神和競爭意識。企業幹部更容易更喜愛照章辦事,發號施令。幹部的晉升不看改革業績,不看能力大小,隻看人際關係與機遇。一些幹部為了保官,無所作為,不願冒風險搞改革。靠這些人來搞改革,其後果可想而知。蘇聯改革發展缺乏原動力。蘇聯改革總要遇到難以克服的障礙,改革總要反複,這是因為蘇聯改革者低估了習慣勢力及反抗力量,低估了蘇聯經濟的落後程度及存在問題。他們還不大清楚他們所探的那個山洞有多深,或者說他們必須攀爬的山路有多陡。當然,蘇聯改革大業至今仍在繼續進行之中,他們仍在探索著適合俄羅斯國情的發展道路,這種改革潮流是不可逆轉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