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3 重新評價戈爾巴喬夫及其改革(3/5)

作者:王國傑字數:25368更新時間:2019-09-21 15:27:16

    在戈爾巴喬夫多元化、自由化、公開化旗幟下,3 年裏蘇聯一下子冒出來9000 多個大小不等的政治組織,其中 3000 個左右的大組織裏比較有實力的隻有 40 多個。這些名目各異的組織大部分把蘇聯看成仇敵,以反共為其擴大組織的主要手段。他們反共、反社會主義的能量要比西方對蘇聯瓦解的力量大得多。這些反共思潮代表人物,千方百計地尋找打倒蘇共的政治突破口,進而使蘇聯政治局勢陷入一種不可收拾的地步。而戈爾巴喬夫的講話及專著,正好給了反對勢力一個提示:否定斯大林就等於否定斯大林體製,否定斯大林體製,就等於否定蘇聯共產黨業績及其本身。這正是戈爾巴喬夫自我打倒的關鍵之處。對斯大林及斯大林體製的評價問題,始終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及蘇聯曆史發展道路上的關鍵,對曆史人物的評價是一個民族政治素質的標誌,也是後代人推動國家發展的一個啟動器。盡管斯大林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與錯誤,但對他的評價應該實事求是,堅持客觀科學的原則。我們講的改革,不是推翻重來,而是完善與革新。如果完全否定了自己國家的發展道路,砍掉了自己社會生活中的旗幟,那就沒有改革大業可言了。

    斯大林(1 879—19 53)是位有爭議的曆史人物,但是他在蘇聯曆史舞台上演出過有聲有色的一幕,占有突出的曆史地位。與俄國曆史上所有傑出人物相比,他的成績最顯著,犯下的錯誤也最嚴重。在斯大林一生中有兩大曆史功績,足以彪炳史冊:第一,在他執政30 年中,蘇聯從一個落後的以自然經濟為主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大國,創造了經濟騰飛的曆史奇跡。自從1861 年農奴製改革以來,曆代沙皇都夢寐以求地追求大國地位,發展經濟。但受沙皇專製及農奴製殘餘的嚴重束縛,經濟無法起飛。他們也曾對外發動戰爭,以求發展,結果是不但沒有獲利,反受其害。一戰耗盡俄國的國力和財力,導致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現實對俄國70 年前的發展道路做出了曆史結論: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俄國。

    十月革命使俄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20—30 年代,斯大林通過兩個五年計劃(1928—1936),使蘇聯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斯大林用事實向世人證明:社會主義製度是有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資本主義發展速度的。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斯大林創立了一套體製,盡管它有缺陷,但它畢竟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實踐了的社會主義模式,為後來者提供了借鑒,積累了經驗。斯大林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開創者及建築師。

    第二,他為打敗法西斯,為取得衛國戰爭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1 到1945 年的蘇聯衛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戰場。這場戰爭是文明與野蠻、民主與獨裁的一場大搏鬥。它的結果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斯大林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出超人的膽識及卓越組織能力與號召力。他頂住了希特勒的閃電戰術,擊破了德國法西斯不可戰勝的神話,給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以極大鼓舞。斯大林又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倡導者,他促進並完成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建立。蘇聯紅軍是戰勝法西斯的主力,蘇聯人口損失及物質損失是二戰參加國損失總量的41%。斯大林是這支主力軍的統帥,其作用不可低估。

    斯大林一生嚴重錯誤有三條:一是他的個人缺點,有權力欲、喜猜疑、很粗暴;在思想方法上形而上學、片麵化、絕對化;二是對他的個人崇拜的形成,造成蘇聯政治體製缺點的膨脹,也造成蘇聯社會生活中許多不正常、不合理現象。第三,也是斯大林一生中最嚴重的錯誤,這就是他的階級鬥爭理論及肅反擴大化問題。這也是最容易被人揪住的小辮子。因為 19 36—1 93 9 年肅反所造成的結果是很悲慘的:三年肅反中受迫害的各級幹部達4 00 萬~50 0 萬人,其中至少有50 萬人被槍決了。肅反是斯大林一生中最黑暗的一頁,它給社會主義抹了黑,造成了蘇聯社會生活及領導集團中長期不穩定,也損害了蘇聯經濟和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但是,在改革過程中對曆史人物評價是個敏感題目,不宜翻舊賬。到了20 世紀90 年代再用批判斯大林來推動改革已是戰略錯誤。應該看到,對斯大林評價是個戰略視點問題,並非是他個人功過問題。從這點上來說戈爾巴喬夫是有罪的,正是他在慶祝十月革命7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引起了否定斯大林、攻擊蘇聯道路及蘇共的風波。據查,在蘇聯解體之前,卷入各種政治組織及各種政治活動的人約為 25 0 萬。其中真正反斯大林、反對蘇共的是少數,但這一小部分人能量大,他們能誤導處在觀望之中的多數人。後來形成的幾大派別就是在這種基礎上形成的。事實上他們中的無論哪個組織都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及廣大蘇共黨員。當時多數人實質上觀望。他們中極少數人是在爭奪權力。沒有個人野心他們不會有那麽高的熱情。他們根本沒有把國家前途與人民利益放在心上。一些人惟恐天下不亂。從一定角度上說,否定斯大林、否定蘇共,也就是為資產階級政治打通道路。他們高呼的“民主、自由”口號,實質就是自由地瓦解國家經濟,自由地醜化社會主義製度,自由地否定自己的發展道路。

    戈爾巴喬夫在政治上自我打倒的第二步是否定列寧。如果說全麵否定斯大林是為全麵打倒蘇共尋找政治突破口的話,那麽誣蔑、否定列寧就是挖蘇共“老祖墳”。大約在1 990 年前後,蘇聯興起了改名熱,許多以列寧名字命名的城市、街道紛紛改名。如列寧格勒改為聖彼得堡,以列寧姓命名的烏裏揚諾夫斯克改為辛比爾斯克,列寧納巴德(塔吉克第二大城市)改為苦盞。1990 年7 月10 日,蘇共中央做出決議:“中央明確表示堅決反對對列寧進行人身攻擊,保護這位政治家和思想家免受詆毀、汙辱,是每個黨員和公民的責任。”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已能看出問題的嚴重程度。1990 年 10 月 12 日,戈爾巴喬夫就製止侮辱曆史博物館及國家標誌物發布命令,命令說:“近來各地不斷發生粗暴淩辱蘇聯國家奠基人列寧紀念碑、十月革命建築物、衛國戰爭紀念碑事件,政府堅決製止這種野蠻行為。”但實質上放開容易製止難,一旦喪失原則,混亂局麵不可收拾。一紙命令豈能製止得了?!

    1 99 1年“八一九”事件剛一結束,莫斯科市長波波夫就下令關閉列寧博物館。1991 年9 月 5 日民主派代表人物索布恰克在人代會上提出要將列寧遺體搬出紅場。當時蘇聯文化部長在會上就講:“列寧墓是曆史時刻的一種反映。正是這個人給貧困、無知和饑餓的人民帶來了希望。”由於多數人反對,列寧墓才保存至今。1 99 2 年6 月,索布恰克又一次提出要遷葬列寧遺體,索布恰克甚至還同有關專家研究搬遷列寧遺體的技術問題。但多數公民及政黨認為:索氏此舉是在侮辱曆史偉人,並且會引起新的不安定因素。1992 年8 月 17 日,有關要遷移列寧遺體的傳聞不脛而走,10 00 多名群眾自發到紅場去保衛列寧墓。他們手拿紅旗及列寧像,隊伍中橫幅上寫著:“列寧永遠與人民在一起”、“不許觸動列寧”、“恢複蘇聯”等標語,格外醒目。這次自發集會持續了3 個小時。在此之後甚至有人在報上寫文章,建議把列寧遺體賣給美國人,供醫學研究之用。但出於對政局穩定考慮,俄當局始終未敢觸動這一問題。據統計,蘇聯50 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有 5 3 座,在 19 90 年之後改名的達 3 1 座,占61%。這種改名熱反映出的是一種非理性色彩的政治傾向,也反映出蘇聯社會的不穩定程度。而且,在一些城市還出現推倒列寧塑像、封閉列寧博物館等事件。這些政治現象總根源正是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自由化。赫魯曉夫當年批判斯大林十分激烈,但他沒有動列寧。戈爾巴喬夫與之相比顯得更可憎,他竟然把政治棍子打在了列寧的頭上。等到蘇聯解體已成事實時,人們才看出了這批誣蔑列寧的人的真正狼子野心。其要害是否定70 年蘇聯各族人民的發展曆史。無論是在蘇聯,還是在全世界,列寧的傑出貢獻及卓越才能都是公認的。在蘇聯解體前夕,一些人肆意詆毀列寧,其目的是要把馬列主義從蘇聯大地上掃除出去,讓蘇聯人民失去精神支柱及旗幟。即使在資本主義國家裏,馬克思和列寧的紀念物仍被保存著,供世界人民去瞻仰。至今西方還有一批專門研究馬列主義的學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