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節 非同尋常的談判(1/3)

作者:劉戰英字數:7188更新時間:2019-09-21 17:11:20

    一九九四年三月中旬,匈牙利政府采取經濟緊縮措施和打擊地下黑經濟活動後,三月二十日始,匈牙利海關對進口商品宣布采取估價製度。

    麵對匈牙利海關實行的估價製度的實施,《歐洲之聲》報以敏銳的目光洞察旅匈華商將麵臨的新情況,及時發表了《寒流襲來》的社論,警策旅匈華胞要注意觀察和研究即將出現的不利局麵,做好應付各種難以預料的災難的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切不可掉以輕心。

    果然事隔不久,在華商中不斷傳來貨櫃被扣、被罰、被收、被盜的消息。

    不僅如此,由於海關對中國商品估價過高,致使商品繳納入關稅後的成本價遠遠高於市場銷售價,因此,除個別華商迫於國內返款的壓力,不惜虧血本繳納高額稅金,將貨物通關以外,其餘絕大多數華商寧願咬牙忍痛每天每個貨櫃交一百美元的滯關費用,也不敢將貨櫃通關。於是,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匈牙利各地海關積壓了來自中國的一千多個貨櫃,連德國的漢堡港也滯留了一千多個中國貨櫃。這樣一來,曾經頗為繁榮的匈牙利的中國商品市場,因商品貨源短缺在迅速萎縮。

    還有,由於廣大華商對突變的風雲準備不足,加上語言不通,對海關的法律、法規不熟悉,不得不求助於專吃清關飯的“中介人”。而少數“中介人”趁此機會坑蒙拐騙,從中牟取暴利,使華商橫遭雙重宰割。

    這樣,廣大華商在匈牙利的商業環境和生存環境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身為“華聯會”會長和《歐洲之聲》報社社長的張曼新,麵對廣大華胞的艱難處境,立刻組織人馬撰寫文章並在《歐洲之聲》報上相繼發表。《揭露“中介人”,維護商業秩序》和《中匈貿易的現狀、對策與前景》等文章,由於直麵社會,直麵生活,在廣大華商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不少華商來電和來訪,向張曼新提出,殷切希望由“華聯會”和《歐洲之聲》報組織華商代表召開一次座談會,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並研究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很快,“華聯會”與《歐洲之聲》報於十一月二十四日晚邀請部分華人公司的代表,就大家目前最關心的“清關”等問題進行座談。

    在座談會上,與會者還希望通過《歐洲之聲》報再次向全體華商呼籲,一定要明辨是非,不要再受那些“中介人”的欺騙,以免造成無謂的損失。

    為了盡快實現“華聯會”與匈牙利政府有關方麵的對話,張曼新揮筆向匈牙利海關總署署長寫了一封信,為立此存照,現全文錄下:

    尊敬的匈牙利海關總署署長Aenold Mohaly少將先生:您好!我以匈牙利華人社團代表委員會十四個社團組織的名義向您通報“關於中國貨櫃被匈海關扣留”的問題。

    近兩個月來,由於少數報關代理人弄虛做假或其他各種原因所致,旅匈華商從中國發到匈牙利的大批貨櫃被海關稽查機構扣押、沒收。據不完全統計,被扣押的貨物價值高達數百萬美元。那麽真的是這些中國人的公司為偷稅去製造走私案嗎?不是。事發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是報關代理人中的個別中國人敗類和少數匈牙利人中的不法分子,還有海關中的個別腐敗分子相勾結所造成的。他們利用中國貨主聽不懂匈牙利語言,看不懂匈牙利文字,搞不懂海關報關程序等弱點,大肆牟取非法暴利,采取卑劣手法,不惜犧牲貨主的切身利益,把一個又一個合法經商的中國貨主推向了痛苦的深淵。不少貨主禍從天降,不明不白地背上犯罪的枷鎖,無緣無故地淪為走私犯,一夜工夫搞得傾家蕩產。而這些所謂的報關代理人卻逍遙法外、溜之大吉。為了開脫罪責,他們把自己說得一清二白,洗得一幹二淨,一旦東窗事發,甚至反過來說自己是受貨主指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