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節 為電視文化叢書《故事上黨》而作(1/4)

作者:石建旺字數:9504更新時間:2019-09-21 21:32:54

    石建旺宋懷樂

    編輯出版電視文化叢書《故事上黨》之念,源於創辦電視欄目《故事上黨》。這個欄目在當地觀眾中有較高的收視率,社會影響很好。這從利用電視媒介對地域性文化進行宣傳的角度來說,達到了目的,起到了效果。但電視媒介“一瞬而過,不宜保存”的問題也隨之而生。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將視頻所講故事整理成文字,以電視文化叢書的形式麵對讀者,從而實現立體媒介向平麵媒介的轉換,達到電視宣傳效果的最大化目的。

    由於《故事上黨》叢書脫胎於《故事上黨》電視欄目這種形式,因此,有必要將其以電視形式產生的本意、定位、設置諸情況詳細明示,以達到讓大家進一步了解叢書的目的。

    《故事上黨》電視欄目,是一檔以講述地域性故事為主的欄目。欄目的定位是:“一座古城,一個故事,一個秘密。”由於這檔欄目說的都是地域內觀眾身邊的“本土”事,又是當地人想知道卻又弄不清來龍去脈,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再加上欄目形式上的創新,所以一經播出,就受到廣大觀眾好評。欄目的成功,主要得力於以下幾個方麵:

    一、打地域“牌”,理清出“牌”路數,審時度勢,創辦的欄目才能定位準確。

    從電視節目的現狀看,在“本土化辦電視欄目”的召喚中,各級各類電視台創辦的“本土化”欄目多如牛毛,表現形式卻除少數欄目有所創新外,大多都是仿製品。學習好的東西,無可厚非,但不能是機械地學,一味照抄,要在學中創新。有些地、市級電視台由於受多種不利因素局限,“東施效顰”就更嚴重一些,結果學得“四六不像”。因此,欄目不被當地群眾喜歡,辦不了多久就流產也在情理之中。這就形成了“一個欄目去了,一個欄目再來”的怪圈。如此來來去去,看似年年改版換新,在觀眾心中卻很少有烙印。產生這樣的問題,毛病就出在辦欄目者不能對“本土化”這個概念“審時度勢”上,沒有真正理解“本土化”的準確內涵。應該說“本土化”是一個大的概念,我們不能說一個地、市級電視台,把一個省、一個地區的內容,拿來做成電視欄目就不是“本土化”。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把‘本土化’的概念縮小到一個與地域性觀眾口味相吻合”的範疇,隻有做到了這點,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講述類欄目《故事上黨》的定位就是一個“本土化”概念縮小的過程。

    長治古稱“上黨”,這裏有豐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聞名於世的遠古神話“精衛填海”、“共公恕觸不周山”、“女媧補天”,以及“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取材於這裏,名勝古跡、秘聞傳說更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由於受地域環境與曆史文化的影響,當地人們的一些傳統觀念可以說根深蒂固。雖說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由於社會的進步,時代新潮的影響,人們的思想有了較大變化,但那種傳統的思維方式,依舊在產生著較大的作用,左右著人們的收視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飯場地頭的閑情聊天,還是向外鄉人炫耀,人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傳統的故事,就是身邊的故事。盡管有的東西說得不那麽準確,離故事原貌也大有出入,可人們還是津津樂道、樂此不疲。有時候,聽者與說者之間也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爭議,有時竟會為一個故事的細節問題傷了和氣。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產生了同樣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而故事又沿著誰信傳誰的方向各自流傳,特別是對於流傳已久的傳說、神話來說更是這樣。久而久之,一個故事誰也說不清它的確切性如何,也不知信哪個要好一些。因此,要想推出一檔地域性強的講述類電視欄目,做到既能豐富電視熒屏,又能符合當地人們的觀賞習慣,在觀眾中占有收視份額,就必須把立足點放在解剖當地的傳統文化上,放在解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界點上,放在如何使古今文化渾然一體、有助於現代文明建設上。這些問題解決了,一個好的講述類欄目就會應運而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