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六節 豆口(1/2)

作者:石建旺字數:4626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02

    霧中看花看不清,花就多了幾分神秘。人就是這樣有意思,越看不清越想看,越神秘越想弄個究竟,看豆口村也如看花。初來乍到,隻看見一個沐浴在夕陽下清雅的村落,背山麵水,有模有樣地掛在太行山中,三兩縷炊煙怱上怱下,四五聲雞鳴此起彼落,六七隻黑白牛各走東西,八九個農夫悠然自得,活脫脫一個現代版《清明上河圖》。鼓足精氣神兒,走走“圖”中碎石鋪就的小巷,看看古今參半的民俗建築,嚐嚐風箱茅草火煮出的稠飯,聽聽近似於《天方夜譚》的村落傳說,再感受一下地道的淳厚民風,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豆口村的厚重曆史,單憑走馬觀花是無論如何也感受不到的。沉下來,靜下來,看過品過聽過嚐過,再好好地回味,才能揭開它神秘麵紗的一角。

    這是一個位於平順石城鎮東北的古老村子,始建於南北朝,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曆史。年歲長了,經曆的風霜多了,有些事後人也就說不清了。說不清就把有說成無,把無說成有,把自然的說成神造的,把平淡的說成玄妙的,把現實的說成理想的,說來說去,許多事就被說成謎,留給後人無限的想象空間。這裏的居民把門前的“路”統稱為“巷”就有說法。

    一千七百多人的村子,“巷”自然也多,隻是這地方的“巷”與別地方的巷不同:清一色碎石,隨地就勢,彎來彎去沒有頭,左轉右轉全能走,類似當地民俗“黃河迷魂燈”一般,人進去大半日還有可能轉回原地。因此,生人也就極少去轉,居民家大門洞開,無人打理,東西也是極少丟的。於是,後人就據此推理,碎石鋪路陰氣重,一般用在寺廟,而在村中隻有鋪得亂如麻,陰氣流通不暢,陽氣才盛。有了這迷宮樣的巷,陰氣少,鬼魂都不願去,又有哪個生人敢去偷人家的東西?話雖如此,其實院挨院、院對院、院連院、院中有院的建築風格才是不丟東西的真實原因。試想,高高低低、密密麻麻、四通八達的民居讓小巷串在一起,仿佛一個偌大的家園,居民們和睦相處,又有誰去做那不明不白的事呢?尤其是明、清留下來的幾十串四合院子,木構木建,磚牆磚地,石雕石築,這讓地域特色更加明顯,再加上二十多處的寺、堂、關、徑、廟古跡,大大小小的仿古新居,讓巷子生生環繞出一個明、清文化民俗村,吸引南來北往的遊人往返尋古探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豆口村三麵依大山,一麵漳河水環繞,從遠處看,整個村落隨地就勢蟄伏在山溝裏,形似古時的元寶,風水極好。又因元寶和一顆豐滿的黃豆類同,守在豆口也就守住了財氣,暗合隻進不出之意,就把村名叫“豆口”了。位置的獨特,為豆口村營造出了一個靜謐、安寧的神秘環境氛圍。條形狀的梯田掛在山坡上,田裏五穀雜糧種啥啥長,收成也不賴。柿樹、黑棗樹、石榴樹、沿埂順坡,比比皆是。唯有石榴樹長在民居院裏,家家都有一兩棵,許是因不透風,一副營養不良相,掛果也少。居民們靠山吃山,依水吃水,有啥算啥,生活不大講究,拉著風箱、燒著茅草做飯取暖,窗戶上糊著潔白的麻紙,置不知年歲幾多、古色古香、造型優美、彩畫模糊的條幾、衣櫃、鏡框於柴房,任憑風吹日曬,看著明、清朝老祖宗們留下的做工精細的木浮雕門窗和青石浮雕的上馬石、拴馬石、門墩石任其西東。巷間時有人取陰就陽席地閑聊,間或聽聽村中土墩高處聳立的高音喇叭傳出的音樂一臉茫然。這一切使淳樸的民風、飄溢著塵土味的山風,交織成與山外時尚之風些許不合的節拍,極易讓人產生置身世外桃源的神秘幻覺。恍惚中,但見身著明、清服飾的先人們為躲戰禍和災荒,不時牽兒帶女地來到這與世隔絕的豆口村安住下來。他們崇尚勞作,重文輕武喜商,節儉持家,成就了豆口村的輝煌。從村子不同方向的五個出口中,先後走出兵部侍郎、知府等大大小小的知名人物數十名,可謂名噪一時。那難以數計、錯落有致的房舍,那聖源王廟、觀音廟、寺院等十四座建築,座座氣勢恢弘,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那三開間的戲樓小巧玲瓏,戲台上大小角色從古唱到今,卻唱不盡豆口村的興衰起伏。不知從何時起,這裏衰敗了,衰敗到“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有黃鶴樓”的地步,居民們隻有空望舊居空悲歎的分了。好在這幾年,大路修進村,山貨運出山,人們手裏有糧,袋裏有錢,村裏又出現了振興勢頭。於是,居民中信“風水說”的少了,豆口村也在漸漸地脫去神秘的外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