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七節 堆錦(1/2)

作者:石建旺字數:3402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03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國外特別盛行一種具有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請柬。拿著這個請柬參加完宴會後,人們都會把它當珍品一樣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

    一個小小請柬,外國人為什麽會如此鍾愛呢?說起它還真特別。它的封麵是一幅色澤豔麗、線條流暢的“八仙”手工藝品。這個“八仙”肖像,就是中國民間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裏的那八位神仙。請柬上的人物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造型極為精致與典雅,蘊含了民間特有的神話韻味。這就是上黨地區鼎鼎有名的“堆錦”。

    堆錦,是流行於上黨地區非常有名的民間工藝品。主要的藝術特點,一個是“堆”,一個是“錦”。所謂“堆”,就是在一個平麵堆起來;“錦”就是色彩鮮明,效果漂亮,尤其是使用絲綢這種特殊的材料。

    上黨地處黃土高原,盛產煤炭,怎麽能跟絲綢沾上邊呢?據上黨地區的誌書和一些相關藝術論著記載,明、清時期,上黨地區不僅是個煤炭之鄉,還是個與江浙、四川、閩粵齊名的全國四大絲綢中心之一,盛產的絲綢被冠以“潞綢”,那可是明、清兩朝上貢朝廷、下衣士庶的名牌產品。清乾隆《潞安府誌》記載,明朝後期,長治、高平、潞州衛三處就有綢機一萬三千餘張,絲綢顏色多達十四種。發達的絲綢產業,孕育“堆錦”這樣的手工藝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據相關人說,“堆錦”還與戲曲有關。戲曲,號百藝之母,它對美術、文學、音樂、民間工藝影響很大,特別是戲裝、帳幔、緯布、戲曲用品,都為堆錦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明朝,在上黨地區,有一個人對戲曲的影響非常大,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一個兒子沈王朱模。明永樂六年,也就是1408年,朱模來到長治當藩王。由於其擅長古詩文辭,精通音律,沒事就聽戲,愛創新,後來幹脆把宮中的昆曲與當地的戲曲融合起來,組建了昆、梆、羅、卷、簧五腔並存的一個新劇種——上黨宮調。每逢演出,五腔同台高亢,曲調既豐富又明亮,氣度不凡,被俗稱為“上黨大戲”。多元化的唱腔,豐富的戲曲人物造型,以及豔麗的服裝,為早期的堆錦藝人帶來了靈感。

    堆錦,經曆了數百年的發展後,將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是一代宗師李模。李模,清末民初人,出生於長治市爐坊巷一個破落官宦家。祖上曾做過大夫、主簿之類的官職。後來家境敗落,迫於生計,李模父親就跟長治北街的一位師傅學了油漆裱糊的手藝。李模呢,自幼讀過私塾,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酷愛畫畫。有一天,他與父親、哥哥一起串百家門油漆裱糊,被一戶人家牆上掛著的一幅工藝畫所吸引。從此以後,每天都要抽出時間研究那種工藝畫,經過一個階段的仿製後,不僅從中掌握了堆錦的製作要領,而且在早期堆錦的基礎上改革創新,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堆製的工藝品,圖案新穎,質感很強,既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又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因此大受青睞。那個時候,前來李家選購觀賞堆錦的人是絡繹不絕,爐坊巷“自勝李”字號門庭若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