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一節 王通(1/2)

作者:石建旺字數:3906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05

    沁縣西南的故縣鎮,有一座小山叫紫金山,山雖不高,也沒什麽風景可言,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可讓人奇怪的是,此山卻相當有名。隋唐時期,這裏曾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和達官貴人,甚至朝廷命官也不遺餘力地在此山上大建祠堂。

    據《沁州誌》記載,紫金山上的這座祠堂,可謂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威嚴壯觀;亭台樓閣、瓷磚琉瓦也是布局奇巧、精雕細刻。

    不過,現今人們是很難把這個長滿雜草、一片荒涼的土丘和縣誌上所記載的祠堂相提並論了。隻有殘留下來的幾根柱基石,似乎在向人們講述著祠堂曾經的輝煌。那麽,這個祠堂究竟隱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要了解這個秘密,就要先了解文中子老先生。文中子何許人也?估計知道他的人並不多,但知道魏征、房玄齡、徐茂功、李靖的人就多了。這幾位都是唐朝李世民時期的一代名相和軍事家,由於李世民采納了他們的建國良策,唐王朝才得以出現了國富民強、繁榮昌盛的社會局麵,他們也成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有一句話說得好,叫做“名師出高徒”。要知道魏征、房玄齡、徐茂功、李靖的老師,正是這個文中子。文中子姓王,名通,號文中子,是山西河津人,出生於隋唐時期一個王族世家。他自幼聰慧過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學廣識,學識超人,無所不通,為此,父親給他取名王通。王通十歲時,就已知曉治亂興邦之道,十五歲已經把“五經”讀完,十八歲開始周遊天下,遍訪名師同道。他讀書極其刻苦,據說,曾有六年時間沒脫過衣服。

    公元603年,王通參加科舉,學識、文采很受隋文帝的賞識。他曾向隋文帝上書《太平十二策》,就是要讓天下太平的十二條建議。文帝讓臣子們討論這些建議,臣子們卻不高興,態度不積極。《太平十二策》最終未能采納。由於受到朝廷大臣的冷落排擠,王通未受重用,隻是被派往偏僻的西南,當了一名很小的官。隋末,天下大亂,王通對朝廷失去信心辭官歸鄉,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那個在紫金山上鑿出的隻有四五個平方米的石室,就是王通的隱居之處。類似的石室有兩處,大小規模一樣,緊緊相鄰。就是在這樣一個極其簡陋的環境中,王通攻讀詩書,潛心鑽研孔子的“六經”。為了繼承和發展孔子的“六經”,他用了九年的時間,著成《續六經》,又稱《王氏六經》。這部經書,提出了全新的儒學理論,扭轉了儒學的衰竭之勢,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和學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王通在紫金山隱居的時候,除了著書之外,還布壇講學。他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種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吸引了天下莘莘學子,影響頗大。尤其是《續六經》完成後,王通名聲大噪,求學者不遠千裏來到紫金山。王通的弟子一時多達千餘人,盛況空前。據說,他教學非常嚴格,不論王孫公子,還是員外相公,一律嚴加管教,如有越矩,戒尺擊頂,罰跪背文。對那些不學無術、貪圖享樂的紈絝子弟,輕則罰跪責打,重則趕下山;對力求上進、刻苦用功的,除了精心傳授知識,還賜以衣食。因此,弟子是既怕他,又愛他,學習十分用功。山下有條白玉河,弟子們經常在那裏洗自己的毛筆,把白玉河水都洗黑了。在王通的教誨下,大多數弟子漸漸產生了憂國憂民之心,學會了統兵布陣之策,掌握了安邦治國之方。因此,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在朝為官。後來,人們便把紫金山稱作“官窩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