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五節 古村

作者:石建旺字數:2100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06
武鄉縣有一個千年古村,叫東良村,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曆史。這個村,它沒有青山綠水、小橋人家的景色。但是,它曆史悠久的人文古跡,卻生發出另一種不同尋常的美。 這個小村莊,位於距縣城三十公裏處的故城鎮。因其地形酷似葫蘆,當地人就用“金線吊葫蘆”來形容這個村。村誌記載,東良村最早的名字叫梁侯,得名於公元136年至159年間東漢順帝的外戚梁侯在此屯兵駐紮。 在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東良村改了五次名:宋朝時期,梁侯改為良侯;明代為良侯東;康熙年間,又稱為東良侯;直到1961年,正式命名為東良村。 如果說東良村的古樸,讓人舒緩、釋放,那麽它的古建築,則會讓人感到震撼,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座金代寺院——洪濟院。 洪濟院,又叫大廟,由正殿、南殿、東西廊房、戲台組成“四合院”。寺院有東西兩門,上寫“洪濟院”。正殿、南殿建在八層石條砌起的一米多高的石根基上,進殿台階十一層,飛簷鬥拱,雕梁畫棟,建築宏偉。據碑文記載,洪濟院在曆朝均有過多次維修。這裏保存最好的是壁畫,可稱得上珍品,這也是全武鄉縣唯一的一處壁畫。 壁畫主要分布在洪濟院的正殿和南殿,分別繪於明代和元代,有九十二幅,一百二十平方米。除了局部被雨水淋壞和摩擦損壞外,大部分線條、顏色,清晰可辨。正殿是典型的中國水墨畫風格,每幅畫代表一個佛教故事;南殿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八羅漢群像圖。這些壁畫,人物形象生動傳奇,景致優美,層次分明,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除壁畫外,洪濟院正殿的西山牆外,還有一個北齊時期的建築——千佛塔。這個塔高兩米,每邊寬零點八米,碑身上有頂蓋,是一座小型的方柱體石塔。塔四周是精雕細刻的佛像,他們排列整齊、大小一致,共八百尊,故稱千佛塔。這些佛像衣紋清晰,臉呈倒梯形。 千佛塔為什麽要建在洪濟院的西麵呢?據說古時候,人們講究察天觀地,由於洪濟院的地勢東高西低,落差六七米,把千佛塔建在西麵,就是起一個平衡的作用。地形平衡了,自然會有勃勃生機。說來也巧,就在與千佛塔處於同一直線的位置,還生長著一棵八百歲的老樹,雖曆經滄桑,卻還是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盛開著豔麗的花朵。這棵老樹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木瓜樹。它屬野生樹,從洪濟院西山牆邊的縫隙中長出來,高六米,粗兩米,是當之無愧的“武鄉第一樹”,東良村老百姓心中的神樹。在木瓜樹的樹洞裏,還住著一位神秘的客人——一條拇指粗、七八十公分長的黑蛇,它經常往返於老樹和廟之間,生活得很安逸。 其實,像這樣和諧融洽的一幕,對於這個千年古村來說,再平常不過了。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