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節 寶中寶

作者:石建旺字數:2760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10
屯留縣的人都說本縣有個寶,還不是普通的寶,而是寶中之寶。這個寶中寶不是什麽物件,是一座佛塔,位於屯留縣西北的老爺山。 說到佛塔,人們見得多了,也就不以為然,所以,也很少有人把它作為寶看待。對這座佛塔,當地人不僅把它看做寶,還自譽為寶中寶,裏邊就有故事了。 據上世紀90年代一份資料顯示:全國約有佛塔三千座,其中有七百年以上曆史的約有一百座左右。老爺山上這座佛塔,是那“一百座左右”其中之一。在中國,作為其百分之一已經難得,若以一千六百年以上曆史而論,能有如此“高齡”的佛塔,恐怕在全國也屬鳳毛麟角。如此說來,被當地人稱之為“寶中寶”也在情理之中了。 這個寶物由磚砌而成,四方形,密簷式磚,共有九層,從塔基至塔頂約有十幾米高,最底層周長也就八九米多。整個塔體結構緊湊,造型端莊,砌磚非常嚴整。據佛教界人士介紹,這種形製的佛塔,是較為早期的造塔形式,它的創建年代應該不止是唐宋時期,或許還要更早一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座佛塔的塔身上有百餘處缺凹,那是1945年秋,著名的上黨戰役給它留下的累累彈洞。因而,這座佛塔既是中華悠久曆史文化的存照,又是中國近代革命鬥爭的見證。不僅是極具曆史文物價值的古建築,也是屯留這個古老縣份最重要的地標。 那麽,這座佛塔,究竟始建於哪朝哪代呢?截至目前尚沒有找到確切的記載。據說,有許多什麽考古專家對之相繼做過考證,卻一直沒有得出權威性結論。直到2002年,屯留縣在對老爺山進行旅遊業開發建設時,從這座佛塔頂端的刹座底,發現了一塊約四十公分見方有字的方磚,盡管字跡斑駁,但不難辨認。磚上記曰:“維大宋國乾德四年歲次丙寅八月癸巳朔,十日壬寅修畢。此塔是三嵕皇帝之長兄,古老傳雲,方側有金禪寺……和尚舍利塔。見此隳殘,時有功德主賈瓊遂召得維……苗安等一十五人,共力重建此塔。敬記。府城……料劉知福冀斌等砌造。”讀此文,除去“此塔是三嵕皇帝之長兄”句令人費解有待考證之外,方磚上的文字表明,從塔維修重建的宋代乾德四年(966年)至今,已經存在了1044年。那麽,從宋代乾德四年上溯,應該是什麽時候才是它的創建年代呢?它經過了多少年才到了“隳殘”到必須“重建”的程度呢?不得而知。說到這裏,不得不講的是,老爺山在古代曾經有一條古驛道通過,直到民國時期白晉公路出現才逐漸廢棄。這條驛道,北至山西太原、大同,去往內蒙古。南至河南豫洛,去往江南。處在這條古驛道上的餘吾鎮,春秋時期被稱作“徐吾國”,是當時出名的古鎮。此外,在老爺山下的石佛頭村和屯留東北處的寺底村,有北魏時期的石刻佛像存在。如果把老爺山佛塔與石佛頭村、寺底村的北魏石刻佛像,以及古驛道聯係起來組成一個鏈條,便可以得出一種結論,那就是:早在公元386年至557年的北魏時期,那條通過老爺山的古驛道,在南來北往流通著商品物資的同時,也佛教文化傳到了這裏。或許從那時起,就有了這座偉岸的佛塔。 如此看來,這座佛塔的創建年代,則應該是在宋代“乾德四年”之前五百多年的北魏時期。換句話說,它是在創建後經過五百多年的風摧雨蝕,到了“大宋國乾德四年”,已顯“隳殘”之相,這才經過“功德主賈瓊、苗安等一十五人共力重建”。如此算來,這座佛塔距今竟然已經有將近一千六百年的曆史。 如果說屯留無寶,那麽,除此塔之外縣境無寶;如果說屯留有寶,那麽,此塔當屬寶中之寶。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