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六節 伏擊戰(1/2)

作者:石建旺字數:4240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46

    1938年3月16日,舉世聞名的神頭嶺戰役在潞城打響。戰後不久,日軍汽車部隊的一名伍長在日記裏寫道:“皇軍這樣的損失是從來沒有的,潞安到黎城的路上滿是鮮血。我們的部隊通過期間,真覺難過,禁不住流下滾滾的熱淚。”神頭嶺成了日軍喪魂落魄的“傷心嶺”。這是一場怎樣的戰役呢?

    1938年初,入侵山西的日軍,叫囂要踏破太行山。他們一麵攻奪晉東南城鎮要地,一麵沿邯長大道長驅突進,進攻臨汾。邯長路成為日軍一條非常重要的後方交通運輸線,而黎城是運輸線上一個重要的兵站基地。為了切斷日軍運輸線,劉伯承、鄧小平兩位首長決定,運用“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的兵法戰策,對敵人進行一次伏擊。那麽,這是個怎樣的戰術呢?就是以一部分兵力佯打黎城,吸引駐紮在潞城的敵人出援,在邯長公路中途的神頭嶺來殲滅它。這個任務交給了陳賡旅長帶領的八路軍129師386旅。

    神頭嶺,位於潞城邯長公路中段,東望黎城縣,西臨潞城,有一條東北至西南走向的深溝。從地圖上看,它是兩山夾一溝,神頭嶺公路從溝底下穿過,兩邊是陡峭的高地,既便於隱蔽,又便於居高臨下出擊,幾乎是一處天然的伏擊戰場。那麽,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

    接到任務後,陳賡旅長問大家神頭嶺的地形誰看過了,團長們說:“還沒趕上看。”陳賡說:“那不是紙上談兵嗎?我們先看看地形再去決定。”

    陳賡帶上團級幹部到現場去實地考察,沒想到,眼前的景象使所有的人都不禁大吃一驚。原來,他們看的結果和地圖上所標的地形完全相反。公路在一個山梁上,公路的兩邊是兩條深溝,神頭嶺僅是一個隻有幾裏路長、光禿禿的山梁,寬度不過一二百米,公路從中間穿過,公路兩側除了國民黨修的一些工事外,沒有任何遮蔽物。從軍事上講,伏擊地點多選在地形狹長的山穀中,在這光禿禿的山梁上,既不便於隱藏兵力,又不便於展開戰鬥。顯然,這樣的地形是不適合打伏擊戰的,怎麽辦?

    見此情形,在現場的部隊領導,有的主張在這裏打,有的主張在那裏打,七嘴八舌沒有一個結果。後來陳賡旅長考慮再三,決定伏擊戰還是在神頭嶺打。陳賡給大家分析,在神頭嶺打伏擊,地形確實不太理想。但是,這種不理想,卻是我們出其不意打擊敵人的好地方。正因為地形不險要,敵人必然會麻痹大意,放鬆警惕。而且那些原有的國民黨工事,離公路最遠的不過百十來米,最近的隻有二十來米,敵人早已司空見慣。如果我們把部隊隱蔽到工事裏,那就是到了敵人鼻子底下。隻要切實偽裝好,敵人是很難發覺的。至於山梁狹窄,伏擊兵力不易展開,陳賡形象地做了一個比喻——他用一根棍子,架在兩個桌子上問大家:“獨木橋上打架,誰能打贏?”團長們說:“誰先下手誰能打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