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三節 窯樓

作者:石建旺字數:1962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59
在長治城區東邊,一段土石相間的山嶺蜿蜒盤旋,自北向南有五峰山、塔嶺山、秋穀山、黃崖山,統稱東山,是八百裏太行山的一部分。您知道嗎?在東山之上,散落著大小不一的窯樓,成為當地富有特色的建築,其中以中山頭村保存得最多、最好。 這裏的明清民居建築形式主要就是以獨特的窯樓為主,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窯樓均為兩層,依山勢地形而建,充分整合了地脈資源,巍峨高大,氣勢輝煌,裏裏外外都匠心獨具。為了增加視覺的美感和居住的舒適度、堅固性,窯洞內部建築形式大都富於變換,大窯套小窯,窯中有窯,窯窯相通。以著名的“鳳凰窯”為例,采用窯洞的建築形式,外部的牆壁和門窗,則配以很講究的磚雕、木刻,並留有神龕。窯樓頂部也不浪費,建成的花園,可以休閑娛樂,也可登高遠眺。整個房屋由一組窯洞組成,呈鳳凰展翅狀,不僅美觀大方,寬敞透光,而且牢固耐用,居住舒服。 其中久負盛名的是賈家。賈家大院位於村西路北,坐北朝南,一進三院,樓窯相通,內設暗道。門前曾有皇帝禦賜的貞節牌坊一座,精致華美。清乾隆時,這裏出過一位武科舉人賈世馨,很受朝廷器重。朝廷賜給官銀,讓他重修祖墳,光宗耀祖。榮歸故裏後,他在塔嶺山尋到一名為“金龜探海”的風水寶地,再建賈家墳。隨後,賈舉人又修建馬道,從村西直至焦家莊,供習武跑馬之用。 還有一個裴家,位於村內南岔街,據說是因賈家而發家的。傳說在清嘉慶年間,村上有一人叫裴老五,以賣鍋為生。這裴老五,早起晚歸,翻山越嶺,在長治縣賈掌批發上沙鍋,再挑回潞安府來賣,常年如此。話說有一天,裴老五吃過早飯後匆匆上路,在秋穀山上遠遠看見一匹馬獨自啃草,卻沒人照應。裴老五上前仔細一看,馬背上馱一錢褡子,上繡“賈記”字樣。裴老五平時為人忠厚老實,豈能貪這意外之財?於是,他放下扁擔和籮筐,牽馬送回賈家。賈家老爺萬分感激,說道:“這馬和銀兩因驚馬而失,現在又失而複得,我就把此銀兩奉上,作為酬謝。你也不必做沙鍋買賣了,用這些銀兩,做些別的生意吧。”在這之後,裴老五就用這些銀兩在河南嵩縣開了一個油坊。由於裴老五誠實守信,經營有方。發跡後,蓋起了裴家大院,主房為二層窯樓,一層就是聞名的“鳳凰窯”。清道光年間,又建起南院。據傳當年裴家出過探花,因此在南院大門兩側各豎一根“鬥杆”,以示家族威嚴。最令人稱奇的是,裴家致富不忘本,自家供奉的是先人賣鍋時用過的扁擔和破草帽。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