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五節 大泉庵(1/2)

作者:石建旺字數:3334更新時間:2019-09-21 21:34:01

    長治縣雄山東側,有一條小山脈叫天子脈。天子脈兩側,過去有兩股泉水。就在兩股泉水的交匯處,曾經坐落著一處庵院,叫大泉庵。有詩稱讚:“泉石林木,清幽足賞。”具有“桃花源”般的仙境。那麽,時隔一千多年,還能找到大泉庵的蛛絲馬跡嗎?

    雄山東側緊鄰西火鎮山後村,不過在山後村,大多數人們卻沒聽說過大泉庵這個名字,隻知道村裏原來有座“雄山寺”。據清朝乾隆版《長治縣誌》記載:大泉庵,在雄山東,後唐930年建,明嘉靖1525年僧圓喜重修。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知道,大泉庵住過僧人。那麽,庵一般指尼姑住的地方,怎麽會出現僧人呢?大泉庵和雄山寺會不會有某種關聯呢?

    當地人靳波說,大泉庵興建之初,住的是尼姑。後來不知什麽原因頹廢了,有僧人重修住了進來。可能就是從“僧圓喜”開始,大泉庵成了寺廟,慢慢地被叫成了“雄山寺”。

    從山後村西行約兩裏,翻過一個山坡,對麵兩條溝夾著的小山頭就是天子脈,大泉庵就坐落在這裏。現在這裏已被夷為平地,滿目殘垣斷壁、灌木野草,一片荒涼。

    山後村村長說,早在解放前,廟就被拆了,一部分材料建兵工廠了。後來除“迷信”“破四舊”時,就徹底毀了。再後來村裏的老百姓蓋房子、壘豬圈、砌茅房,把剩下的磚磚瓦瓦都收拾到自己家裏去了。

    那麽,被譽為“桃花源”般的人間仙境——大泉庵,在當時究竟是一幅怎樣的畫麵呢?

    聽山後村的老人說,大泉庵背靠雄山,坐西向東,依地勢分上下兩院,上院正殿高大,內塑有佛祖釋迦牟尼像。殿外牆壁之上鑿有小佛龕,內塑有一尊尊小佛像。南北有配殿,各有石梯通向下院,下院中間為三孔窯洞,供奉有佛像。

    史料也記載,大泉庵的廟門好似一座閣樓,紅牆綠瓦,二龍戲珠飾頂,屋下鬥拱層疊,飛簷翹角,四角懸掛風鈴,整日叮當作響。門外有小橋,橋下溪水淙淙,澄澈見底。

    院裏牆壁上,隨處可見各個不同時期文人墨客的題詩。有位叫海風住持的題詩是:“雄山深處遠紅塵,能得安眠有幾人?塊塊石頭砍作枕,綿綿芳草自成蔭。臥殘日月方伸腳,蓋披蔭霞不起身。武陵尋仙無徑入,繞聞穀口鳥啼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